北孟镇太平村老战士郑百成 郑百成,1932年10月出生,1951年参军,是一名老战士。如 今,86岁的他身体健康,与老伴儿住在村里的老宅里。2018年10 月31日,当村主任带领我们《听老革命讲那过去的事情》摄制组来 到老人家里时,热情好客的老两口接待了我们。 谈起小时候的经历,因为当时 家里穷,没钱供应他和弟兄们上学。 老人笑呵呵地说, “我大字不识一 个,如果识字,当兵时就能上船当 海军了!”从他的语气中,我们感受 到一丝无奈,那穷苦的年代,吃饭 都成问题,上学更是一种奢望。 18岁那年,抗美援朝开始了。 没有文化、家境也不富裕的他就有 了参军报国的志向。记得当时村里 一天到晚都有在街上做动员工作的人员,但很多人都害怕当兵,还 有人劝说,当兵就别打算活着回来。但是,郑百成兄弟三人没有怯 意:国家现在需要人,保家卫国是年轻人的责任,应该去!于是, 他去报名体检,当时身高是够了,但因为营养不良体重不达标准, 没有通过。最终实现参军的愿望是在1951年,当时新兵都在蚱山站集合,等着支援朝鲜战场,大概历时4个多月。有些兵去了前线, 郑百成没有被选上,于是回乡待命。 1953年征召,郑百成如愿以偿。这次部队是去上海集结,等待 支援前线。老人说,他是炮兵,平时基本都在训练,为上战场做准 备。因为炮兵要求综合素质比较高,还得做计算,好的炮兵才能上 阵地打仗。他没有上过学,分配在后勤部队,主要管理弹药。弹药 库一般离炮兵阵地比较远,开始炮击后就得不停往阵地运输炮弹, 一箱是4枚炮弹。第一次运炮弹时,他觉得很简单,上手就搬,结 果连弹药箱的一边都竖不起来。一问才知道,一箱大概一百五六十 斤重,一个班得分工合作才能保障运输效率。后来,一艘艘战船驶 离港口,一批批战士参战。他在上海呆了一年,因为胃病没有到前 线去,而复员回乡。“得了胃病,是当时最害怕的两种病之一,另一 种是肺结核。”谈起当兵的感受,老人说因为没有上战场还是比较遗 憾的。当兵时间也比较短,如果没得病,还想为国家出力。 1954年,郑 百成回到家乡, 在村里当生产队 长,带领乡亲们 搞生产。老人 说:“非常感谢 共产党,一直没 有忘了我们。” 生活困难时,国 家发的补贴就像 雪中送炭,解决了生活难题,他很知足。 老人说,当时公社去了一批当兵的,村里也有不少,很多人牺牲在战场上,现在数了数就剩下三四个人了,最小的今年也83岁 了。这些年看着老友们一个个离去,感觉自己也越来越老了。虽然 自己在当兵后也吃过很多苦,但对于当年的选择始终不后悔…… 男儿热血报国,人生选择无悔。当我们离开时为老人摄影留念, 老人笔直地站在镜头前,我们仿佛看到了老人年轻时英勇无畏的身 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