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兰荣,1926年4月20日生,玉皇庙镇柴王村人,1944年99月入党,时年18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6岁的孟兰荣早早成了家庭的劳动力,洗衣做饭、耕地种地样样不在话下。而唯一令她遗憾的是不认识字,村里开办的午校成了孟兰荣向往的地方。在午校,孟兰荣不仅学会了识字,还了解到一些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心也开始逐渐向党靠拢。1944年,18岁的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冒生命危险的事情,很多共产党员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孟兰荣作为其中一员,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带领村里的妇女们为前线战士们纳鞋底、纺线,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有时候连自己的孩子都顾不上。虽然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让村子变得几乎一无所有,但她还是拿出了仅有的布头。“做不了衣服,咱就做鞋子。这么冷的天,不能让八路军光着脚打仗啊。”在她的带领下,全村妇女纷纷拿出自家的布头来做成军鞋,送往前线。新中国成立后,身为村妇女主任的孟兰荣依然想再为党多做些事情。土改时期,为了深入地发动群众,孟兰荣积极配合土改工作团的工作,向村民们阐明土改政策,使广大群众迅速投入到向封建地主阶级开展斗争的运动中去。1958年,村里设置大食堂。孟兰荣每天不仅要下地劳作,还要到集体的食堂里为村民烧火煮饭。她的辛苦是常人的好几倍。当有人问她累不累的时候,她总是憨笑着说:“我是党员,就应该为大家多做些事。”孟兰荣退休后,仍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她时常组织村里的文体活动,调解邻里纠纷,协助村民红白事等,凡是力所能及的事她总去“掺和”一把。乡亲们谈起她时,无不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