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珍于1931年12月出生,许商街道靠城苏村人,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秀珍出生在商河县东三里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六、七岁她就帮着父母看孩子、做家务。那时候人们的封建思想特别严重,尤其是她的爷爷,别人家的孩子都不裹脚了,可他还是要求家人硬把她的脚裹起来,疼得她连路都不敢走。14岁那年,杨秀珍嫁到了靠城苏村。虽还是个孩子,但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责任的重大:既要恪守孝道,又要勤俭持家。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她将简单穷困的生活打理得生动鲜亮,而且对老人毕恭毕敬,对丈夫体贴入微,邻里关系处理的也很好。1947年,正是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杨秀珍毅然支持丈夫王本佐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她说:“我们中国人把日本鬼子赶跑了,再把蒋介石反动派消灭了,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你放心的去吧,家里有我呢!”此后,她不但担起了照顾全家的责任,还加入了妇救会,加入了共产党。为了防止“还乡团”搞破坏,她和妇救会姐妹们白天晚上轮流值班站岗放哨,碰到可疑的人和事马上向组织报告。作为带头人,她不但自己值班,有时晚上担心其他人麻痹大意发生意外,还经常出去查岗。在她的带领下,全村没发生一次意外事件。1949年,她的丈夫来信说,自己在山西的一次战役中负了重伤。杨秀珍心急如焚,巴不得马上飞到丈夫身边。可这一大家子人需要她照顾和支撑啊!于是她回信鼓励丈夫安心养伤,家里有她,不用挂念。1950年,她的丈夫王本佐复员回乡时,还拄着双拐。这时,杨秀珍流下了眼泪。但她仍安慰丈夫说,“打仗就会有牺牲,你能活着回来,就已经很幸运了,老天爷就已经是高看你一眼了。”一句话,说得人们都笑了。在她的精心照顾下,丈夫半年之后就恢复了健康。后来,丈夫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夫妻二人共同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