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怖堂(1882-1961),原名刘宣矩,沂南县岸堤镇 盘山庄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沂蒙山区土匪乱世、瘟疫流行。 因缺医少药,许多人死于各种疾病,婴幼儿存活率不足 十之七八。面对这种惨局,素有慈善之心的刘怖堂十分 忧心。为了活命救人,他果断弃农学医,开设药铺,走 上了治病救人的道路。行医中,他医德高尚,不重钱财, 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特别穷苦患者,一律免费救 治,不收分文,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受到周围老百姓 的普遍称赞。 “七·七”事变后,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了沂蒙 山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目睹这种形势,刘 怖堂忧心如焚。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8 年共产党来到沂蒙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他非常高兴。 在继续行医救人的同时,到岸堤、高湖、马牧池、岱庄、 朱家里庄一带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减租减息 政策,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活动。 1941年8月,他会同刘心甫,组织各区老人代表 50多人,发起成立了抗日群众组织“耆老会”,被选为 会长。刘怖堂利用组织和个人影响,发动各界群众参加 抗战,对稳定形势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反“扫荡”最艰苦阶段,刘怖堂利用积蓄买的十八 支“三八”式大盖枪和经营多年的药铺全部无偿交给了 八路军,受到抗日民主政府和部队领导的表彰。 为了抗日和民族解放事业,刘怖堂先后动员组织了 包括六位亲人在内的几十名青壮年参军参战,其中有的 锻炼成为为高级干部。 1942年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刘怖堂带头 开荒种粮,支援前线。运动中,他自己设计制造了工具 帮助农民抗旱浇地。那时汶河上没有桥梁,行人往来不 便,刘怖堂自费买了木材,请木工,打造了一条渡船, 免费渡送抗日战士和行人,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 由于刘怖堂爱国爱民的热情高涨,群众基础好,品 格高尚,贡献突出,既得到上级的肯定,也在人民群众 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多次被选为沂南县参议会参议 员、沂南县人民代表和沂南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刘怖堂已是古稀老人,他依然保持 着战争年代的良好传统和作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出力献策,忘我工作。从40年代,他就配合有关部门, 帮助大头庄、盘l』J庄、小峪庄、波子峪等十几个村庄, 创办了农民夜校和速成识字班,他还提着灯笼到各村上 课和辅导,让近千名青壮年摘了“文盲”帽子,成为新 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1953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因 为底子薄,基础差,国家发售国债。由于是一项新生事 物,老百姓缺乏认识,一时推广不开。刘怖堂就变卖财 物和微薄积蓄,全部拿出,带头认购国债。在他的带动 影响下,很快打开局面,如期完成任务。 1956年,响应上级号召,古稀之年的刘怖堂带领 数百名男女劳力,到孟良崮山上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 失。因为成绩显著,他受到政府和部队首长杜平(后来 南京军区政委)的高度赞扬,在数千人的治山大军中, 介绍了他的事迹,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总观刘怖堂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 的一生。他赤诚的爱国爱民精神和高尚人品,成了人们 学习和做人的榜样。至今在沂蒙山区,提起爱国民主人 士刘怖堂没有不伸大拇指的,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同 时,也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和荣誉。 1961年逝世时,中共沂南县委副书记、沂南县县 长马承时,沂南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黄加义及有关 部门负责人和各界群众一千余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 掉大会。对他的爱国精神和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 定和高度评价,号召人们向他学习,发扬他的爱国精神, 为中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2002年,县乡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代表数百人, 为刘怖堂竖立了庄重大方的黑色大理石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