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祚堂 1899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北宋镇于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1年8月,于祚堂到山东省河务局南四营当汛兵,后历任工班班长、汛目等职,先后驻守利津县修防段佛头寺、小街、王庄等险工区,参加过多次黄河抢险堵口工程,逐渐掌握了多项防护抢险工程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治黄经验。1937年7月,他被提升为北六分段第三防守汛汛长,驻守利津县王家庄险工区。1938年6月,日军入侵,利津县沦陷,河务机构撤销,遂回家务农。 1946年起,渤海区党委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蒋治黄斗争。于祚堂应聘担任了利津县治黄办事处(后改称利津修防段)工程股副股长,再次投身治黄事业。不久,又提升为工程队队长,负责驻守王家庄险工地段。1947年9月,黄河首次洪峰泻至利津段,险情频出。又加国民党飞机轮番轰炸扫射。在此紧要关头,于祚堂临危不惧,同县党政领导一起指挥上千民工抗洪抢险,一连坚持14个昼夜。9月20日,临河大堤塌开,河水扑向套坝,于祚堂与其他民工奋力抢堵,奋战20个昼夜,抢修埽坝23段,堵塞漏洞16个,终于将大坝水洞堵住,战胜了黄河归故后的第一次洪峰。1949年9月10日,黄河出现归故以来较大的秋汛。王家庄险工汛情严重,于祚堂根据多年治河经验,果断作出决定,指挥民工以万余条麻袋装入红泥3400多立方,抛入河中,代替石料护根,保住了埽坝安全。这一方法很快传开,各处险工如法仿效,都化险为夷。汛期过后,渤海区行政公署、山东省河务局相继授予他特等治黄功臣称号。 1950年,应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的邀请,于祚堂率领一个工程队前往苏北潮河支援堵口工程。在施工中,他热情向当地群众传授技术,加快了工程进度,使工程提前竣工。为此,华东水利部等部门先后两次赠锦旗表彰。同年8月,于祚堂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出席了第一届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51年3月,在王庄凌汛决口堵复工程中,年逾半百的于祚堂不顾寒水刺骨,带头跳进河水,带领民工打桩编柳,修做透水柳坝,直到堵口合拢。1952年汛期,他根据麻湾险工溜势上提的趋势,推断出宫家险工溜势将会下延,建议及早将58号坝接长,挑溜外移,避免了险工以下滩地坍塌引发新险。1955年2月9日,五庄堵口开工,他率领工人、民工苦练操作技术,在风雨中昼夜施工,一直坚持到3月13日工程合拢。为此,于祚堂受到了山东省和惠民地区黄河管理部门的表彰和嘉奖。1956年汛期,滨县龙王崖溜势陡变,北岸滩区坍塌严重,造成引水困难。在多种意见的争执中,于祚堂力主在张王庄前凭借滩嘴修做护滩工程。领导采纳了他的意见,有效地控制了当地的河溜走势。佛头寺、梅家庄、大白庄、綦家嘴及东关等地险工,也都是在他的积极建议下,抢在河势变化之前,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赢得了防守主动权,避免了许多意外险工险情的出现。 于祚堂在治黄战线享有盛名,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黄委会劳动模范等称号,并荣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3次。他还是山东省第一届、二届、三届人大代表,是利津县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于祚堂退休。但他仍在大的险情之际,亲临治黄工地,出谋献策,参与指挥和决策。1980年6月14日病逝,终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