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莱夫同志简介:

丁莱夫 原名丁之夏。1912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高卜纸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0年入本村乡塾读书。1931年考入广饶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就读,从此有机会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开始接受一些革命理论,后任该校学生会主席。1932年,品质恶劣的国民党员赵晋卿任该校校长,丁莱夫与同学王兆津等发动了“驱赵”学潮。 1933年,丁莱夫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组织进步同学办刊物,并主管《新亚日报》的副刊《农园》。同时联络当时在济南读书的广饶籍同学,组成“广饶县旅济同学同乡会”,宣传马列主义,发展抗日力量。 1935年12月,北平(今北京市)学生发起抗日救亡活动。丁莱夫接受中共济南乡师党支部交给的任务,在学生中组织成立了“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抗日救国会”,并当选为主席。他串联济南其他学校的进步同学,成立“抗日救亡学生会”,决定全市学校“一二•一六”总罢课,举行游行示威,支援北平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反动当局对此惊恐万状,当即派兵对学校进行封锁,并宣布提前放寒假。丁莱夫按照党的决定,组织学生将抗日救国运动推向工厂、农村。寒假期间,他回到家乡,在本村小学办起了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宣传东北人民奋起抗日的英雄事迹,动员农民组织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4月,丁莱夫在济南乡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8月,参加了八路军,被分配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抗日战争时期,他奉命挺进敌后,在晋察冀边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历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唐县动员委员会主任,中共唐县县委书记,中共晋察冀二分区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北岳区党委秘书长,中共晋察冀四分区地委民运部部长、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独立一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二十兵团一九六师政治委员,二十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7月,丁莱夫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二十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入朝前期,根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的要求,抓紧熟悉所属部队的干部队伍情况,制定参战的干部调配方案。他提出在来不及培训和精选的情况下,各班、排、连的党、团员骨干也要“宁弱勿缺”,以保证出国前的作战训练顺利开展和入朝后的初战胜利。 朝鲜战争期间,丁莱夫随二十兵团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战、 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等重大战役。面对战争残酷的现实,丁莱夫提出了各级领导保持三套班子的建议,即现职一套、军教导团培养保存一套、预备提拔一套,以保证干部的后备力量。他的建议得到了志愿军领导的批准,并在全军中得到贯彻落实。1952年反击作战结束后,丁莱夫带领机关干部深入部队,解剖战例,进行详细讨论,总结作战经验,为兵团《九、十月份战术反击经验总结》提供了宝贵的材料。1953年5月,丁莱夫任二十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协助兵团司令员杨勇、第二政治委员王平进行了金城战役的准备工作。 丁莱夫在抗美援朝作战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2枚),一级、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9月,丁莱夫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军政治委员。 1962年11月,丁莱夫调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党组书记、党委第一书记、局长。在中央广播事业局期间,主持召开了第八、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加强了党对广播事业的领导和广播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丁莱夫被错误批斗。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对江青反党集团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针锋相对的斗争。1973年平反。 1975年10月,丁莱夫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1980年转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顾问(正兵团级)。1982年离休。1983年8月2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1岁。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Admin

我是丁莱夫的晚辈

入驻晚辈
  • Admin
    Admin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