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兆镒抗日烈士,字宏博,生于1906年3月11日,系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 双杨镇小屯村人氏。其父袁斯召是一位忠孝仁义,乐善好施,不畏权贵的爱国学者, 于1901年携眷徙居济南市。 兆镒天资聪明,颖慧好学,读书勤奋,爱音乐,好体育。少年时期受其父爱国主 义言行的熏陶,对祖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满清政府丧权辱国而义愤填膺。岳飞、 史可法、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关天培等民族英雄抗敌报国的英雄事迹和崇高气 节在兆镒的思想上树立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打上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救国于危 难衰败之中的时代烙印。 兆镒于1913年(7岁)开始上学,1919年夏毕业于“山东省立模范高等小学校”。由于1919年巴黎 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蔑视中国主权,将中国视为瓜分对象,悍然将德国霸占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 本,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义愤,此时正是兆镒小学即将毕业的前夕,在小学中受爱国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爱 国人士的影响,产生了救国救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行动,从而积极投入了收回山东主权的斗争。在父 亲的鼓励和支持下于1919年4月20日参加了《4.20济南各界国民拒签巴黎和约请愿大会>,5月2日在 济南南关药王庙召开的演讲大会上,代表小学生做了《强烈呼吁政府坚持公理,废除二十一条,维护主权》 的演讲;5月7日又在山东省议会举行的“山东国耻纪念大会”上做了《拒签巴黎和约,外争主权,内惩 国贼》的激愤演讲,在大会上目睹爱国学生在登台演讲时啮指血书“力争主权”、“良心救国”的悲壮气氛, 对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怒不可遏,会后积极参加贴标语、查日货、游行示威等活动。 1919年8月兆镒升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校址在济南城内贡院墙根街北首,与省立模范小学毗邻), 此时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抗日救国的思想更加高涨,入校不久即与马耀南等同学一起参加了反日活动团 体一千人团,继续进行上街游行,演说和查抵日货的斗争,并与邓恩铭(中共山东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中共一大代表)同学结为好友,两人相交甚密,经常与邓一起到淄博矿区和青岛等地支持失业工人的斗争。 该校学制四年,于1923年夏毕业,同年秋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范部”(校址在济南泺源书院旧 址,现泉城路路北),在该校期间曾于1925年5月以记者身份与邓恩铭同志一起去青岛支持青岛纱厂工人 “5. 29”罢工斗争,还多次去淄川鲁大炭矿帮助煤矿工人建立工会组织和支持工人“失业团”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兆镒受到反动 当局的通缉,此时邓恩铭同志果断安排兆镒秘密赴苏联留学,力求深造。 1931年4月5日,邓恩铭等22位革命志士被反动军阀韩复榘杀害,兆镒在苏联得知这一噩耗,悲痛 欲绝,未等毕业就于1931年6月提前回国。 兆镒回到祖国眼见日寇对中国的侵略步步升级,连续制造了多起重大侵华事件,日寇铁蹄所到之处惨 案迭起、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黎庶涂炭、民不聊生,兆镒对日寇恨之入骨,而手握重兵的山东督军韩复 榘却执行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仅对日寇入侵妥协退让,反而大肆屠杀爱国志士,这更加 激起了兆镒的义愤和悲痛,兆镒为了悼念革命先驱,铭记军阀韩复榘杀害爱国志士的残暴罪行,为他的亲 密同学邓恩铭镌刻了一块刻石作永久纪念(现此石尚存)。 兆镒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设想利用报纸及时报道和揭露日寇的侵华罪行,以达唤起民众, 救亡图存之目的,于1931年底自己回到原籍淄川筹办《淄川新闻》报,克服了办报过程中资金和人力的 重重困难,亲自担任记者和抗日文章的撰稿人,于1932年7月《淄川新闻》正式出版发行(三日一张), 此报有力地激发了淄川一带广大人民的抗日热潮,但不久即被韩复榘当局查封,不仅报纸被迫停嘲F兆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