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郭本道生前是一名爱国的知识分子。一九O一年他出生 在山东省沾化县刚家村一个中农家庭,自幼勤奋好学,高小毕业 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深造,他就依靠勤工俭学,边工边读,一直上 完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院。毕业后,他先后在山东大学、河南大 学、成都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并担任 过山东大学文学院主任和中国东方宗教研究所所长等学术职务, 同时还获得了博士学位。父亲把毕生精力用于哲学研究,先后撰 写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二十四史简论》、《黑格尔》等十几部在国 内外学术界很有影响的著作。《黑格尔》一书曾被翻译成英文和德 文,并成为英国著名的牛津大学哲学系的重要参考书,牛津大学曾 多次聘请他到该校任哲学教授;国民党当局也多次以高职厚薪相 聘,但父亲始终坚持不介入国民党的官场,坚持不到外国去研究中 国问题,一心一意想在中国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问题,以完成他 学术上的宏愿,达到以学救国的目的。但父亲的良好愿望并没有 得到实现,既没有完成学术上的宏愿,也没有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 生,于一九四八年二月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中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享 年四十七岁。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 他的思想品格,他的求学精神给我们这些做儿女的留下的永恒的 记忆和怀念,时刻激励着我们奋发上进。 父亲生前性格开朗幽默,从不向困难低头。记得我们小时候 在成都家中,一天晚上,全家人围着烘篮烤火。父亲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他年青时勤工俭学的情况,他说:“勤工俭学四个字,写起来 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上学期间,他什么都干过,拉大车,打扫街 道,洗衣服,当家庭教师,甚至还卖过西瓜。父亲很幽默地说:“我 是最高等的西瓜贩子。”他说刚卖西瓜时总赔钱,后来就卖冰镇西 瓜和西红柿,并且向西瓜和西红柿内填注白糖和巧克力,又凉又 甜,风味别致,结果招来很多买主,生意很兴隆。使泰安车站的那 些老果品贩子也惊讶不已,非常羡慕。当时,年幼的我们只是当笑 话听听而已,根本不懂其中之意。现在想起来,在旧社会的层层压 榨下,象父亲这样出身贫寒的有志学生,也只能靠那种艰难的勤工 俭学去谋得一条求学之路。 在这条艰难坎坷的求学之路上,除了要克服经济上的困难,还 必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尤其是通过旧社会的种种繁琐的考试之 关,才有可能踏入最高学府的殿堂。父亲多次开玩笑地对我们说, 他极善于寻找学习上的“窍门”,因此在学习上总是走“好运”。他 曾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泰安翠英中学,又怀着继续深造的 宏愿,徒步从泰安到北京投考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进京途中,恰遇一个县公开招考县长秘书,全县的许多名流才子和 纨裤子弟,骑马坐轿,纷纷前去应试。在同学劝逼下,父亲也参加 了这次赶考闹剧。考前父亲无意中了解到该县主考官的脾气性格 和政治面貌,因而预先猜作了一篇题为《论学而优则仕》的文章,结 果正是考题。父亲这个衣着寒酸,手执秃头毛笔的穷学生竟名中 “金科状元”。令诸多考生和主考官目瞪口呆。父亲又一次验证了 自己的才学,谢绝县长的聘用,满怀信心地踏上了投考北京大学的 征途。北京大学开考前一夜,父亲猜了一道偏题和难题。这道题 就是要求默写苏联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名、首都和领导人姓名。 许多同学笑父亲把精力用在这样的偏题上,但父亲固执地用了一 夜的时间背熟了此题,第二天考卷的第一道题结果正是此题,父亲 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大哲学系。现在看来,父亲的所谓“猜题”不是单纯碰运气的瞎猜,而是善于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善 于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的心理活动,因而发现了 考试的规律。 父亲在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又继续攻读了四年研究生,于一九 三二年取得了硕士学位,他拒绝了在北大留校任助教的聘请,在母 亲的帮助下,克服了经济上的困难,开始撰写《黑格尔》一书。经过 两年四个月的艰辛创作,终于使这部十万字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 著作问世。在这期间,家里经济收入甚少,父亲和母亲经常忙到深 夜,就连除夕之夜,也不肯放下手中的笔。家中无钱过节,连顿水 饺都吃不上,翻箱倒柜凑足几个零钱买几个汤元,权作“辞旧迎新” 之物。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也未曾动摇过自己的志向和 信念。 父亲的勤奋学习,不仅仅是为个人奋斗,更重要的是实现他救 国救民的志愿。父亲生前经常同一些进步人士接触。在北大学习 期间,父亲经常到鲁迅先生家中求教,与鲁迅结下了友谊,在思想 上也受到了很多进步的影响。到四川后,他经常给我们讲鲁迅先 生的事,有一天中午,父亲给我们一本小画册看,册子上画的是一 个长辫子的乞丐,父亲告诉我们,这个乞丐叫阿Q,他偷了赵太爷 的萝卜,被打断了腿。父亲问我们:“你们说阿Q好呢,还是赵太爷 好呢?”“当然是赵太爷好,阿Q坏,因为他是小偷!”我们得意地回 答。父亲沉思了一会儿说:“阿Q原本不是小偷,他的钱被赵太爷 抢去了,赵太爷是抢了很多穷人的钱财才成为太爷的;阿Q只是饿 极了,才拿了两个应该属于他自己的萝卜。你们说他俩谁是坏蛋 呢?”经父亲这么一说,从此在我们幼小的脑海里,赵太爷成了最可 恶可恨的人,而阿Q则是既可怜又可爱了。 父亲不介入国民党官场的原则,也得到了母亲的赞同。在父 亲任教期间,特别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绩的时候,曾多次受到国民 党当局的聘请,但都被父亲和母亲拒绝了。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生前讲过,国民党官场是腐败的漩涡,只有搞学问,才是真正有利于 人类的职业。父亲和母亲在大学读书时相识,为帮助父亲完成近 八年的学业,母亲放弃学业,做了一名普通中学教师,用微薄的收 入供应父亲学习。父亲毕业后没有职业,母亲白天上课,晚上帮父 亲整理资料,抄写卡片,誊写和修改手稿。使得父亲专注于《黑格 尔》一书的创作,并得以成功。所以,在回忆父亲的同时,我们也深 切怀念比父亲晚去世一年的可爱的母亲徐燕静女士。父亲是一九 四八年随山东师范学院迁校途中,因肾脏炎在浙江省峡石镇去世 的。在去世前几个星期里,他怀念故乡的情感更加深切。他怀念 故乡的土地和那些曾经受难的乡亲。他时常断断续续,反反复复 地向我讲述家乡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苦难的童年。有一天,打完 强心针后,父亲对我们说:“有一年,老家大旱,蝗虫成灾,男女老少 都拿着笤帚到地里驱赶蝗虫。你爷爷也让我去驱赶柳河沟田地的 蝗虫。到了那里一看,家家都在驱赶,可蝗虫飞起来又落下,不是 吃这家的,就是吃那家的。当时我想,反正蝗虫也是要吃饭,不如 让它们在咱家庄稼地里吃饱了,省得再去吃别人的庄稼。于是我 就在地里看起书来了,结果庄稼全被蝗虫吃光了,挨了你爷爷一顿 打。”父亲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家乡美丽的徒骇河畔。他说:“咱刚 家跟朱家只有一河相隔。但两村却象相隔十万八千里,百姓很少 来往。因为这里正是徒骇河拐湾处,水深流急,大船又不敢摆渡。 加上河里有成群的乌龟,人们迷信,更不敢从这里渡河了。我却领 着一群孩子,天天在河里游泳,而且能踩着水看书。我小时候就像 猴王孙悟空一样,带领一群‘小猴子’在徒骇河‘水帘洞’里游玩。” 并鼓励我们说:“要好好上学,不为自己争前途,也要改变一下这个 苦难的世界,让咱老家那样的穷人,也能过上好日子。”当时,我们 已经懂事了。知道父亲是希望我们不要重复他的悲剧,也是在激 励我们奋发上进。 父亲的一生是旧社会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艰难坎坷的一生。郭玲玲郭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