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兰同志简介:

大厂是泗水县原卞桥区第三联防的一个偏僻山村,现属张庄公社陈村生产队领导。这个村对革命有着极大的贡献和光荣的传统。在1948年伟大的淮海战役中,全村176户825人,80010以上的男青壮年出了长夫随军支前。在家的121名妇女和62名姊妹团成员,及部分年老体弱的农救会员,承担了全村的生产和支前任务,并且同其他村一样做得相当出色。现仅将该村妇女在支前中的贡献略述如下: 一、日以继夜,突击碾米 全村121名妇女在党政和妇救会长冯兰芸(共产党员)同志的直接领导下,按照家庭居住情况划分了四个大组,由王志瑞、冯传青、邵士洪、楚心菊、孙友英、陈青兰、刘庆玉、孟兆珍八个正副组长带领,昼夜突击碾米,仅在9月份20多天的时间,全村五盘碾碾米达5万余斤。王志瑞带领的油碾小组曾日碾千斤以上。 为了更好的完成各方面的任务,经联防总支批准,冯兰芸、楚心菊、孙友英三个妇女党员单独成立了临时党小组,在党小组的积极领导下,克服了许多困难。如有几次碰到刮风下雨,在露天无法进行,党小组的同志首先把自己所有的箔、蔗、毡子、棚布、单被,甚至连衣服等拿出来搭了碾棚。在她们的影响带动下,全村妇女都积极地贡献自己所有的一切。组长陈青兰说:“想起1947年国民党在这里时,全村牛驴40多头,羊120多只给牵了个干净,俺一头牛一头驴连个尾巴也没剩,要不是我带着孩子背着孩子他爹(残疾)跑的快,连命也没有了。现在有了和平幸福的日子,出点东西心里痛快。”又如党小组为了解决生产支前和劳力不足的矛盾,经全体妇女会议通过,白天年纪大、孩子多的妇女碾米做饭,青壮年妇女突击秋收秋种,夜间年纪大、孩子多的妇女进行休息,青壮年妇女碾米。他们为了节省劳力,提高效率,并且成立了临时娃娃组(即托儿组)。由于全村牲口被国民党抢了个光,生产、碾米全部用人力,王志瑞、刘庆玉、楚心菊等几十个小脚妇女累的脚肿的穿不上鞋,磨破的血泡浸湿了裹脚,但仍然精神焕发,不叫苦,不停工。她们的心里只有“支援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消灭反动派,不受二茬罪”,没有其他。 更动人的是:日夜碾米不仅不要报酬,反而除按照上级规定的数目(100斤谷交73斤米)交足外,还把簸出的碎米和谷糠卖了8万6千元(北海币)钱捐献给联防,慰劳了解放军。 二、献工献料,赶做军鞋 在碾米的同时,为了让解放军有吃有穿,痛歼敌人,积极响应了上级做军鞋的号召,点灯熬夜,抓紧一切时间,半月两批赶做了240双,所用布料全是自己最心爱的。妇女组长王志瑞做了三双,其中有两双是结婚时纳的鞋底,准备给自己的丈夫穿的。她们为了使做的军鞋双双合格,以妇救会长冯兰芸为主成立了五人的评议小组。村长李现新将240双军鞋送到卞桥区公所后,人人都说:“做的既美观又结实。” 62名姊妹团同志们,在支前运动中也大显其才,在团长宋传荣的领导下,不仅配合妇救会完成了生产、碾米等任务,并自发积极地用巧妙的双手和热烈的心情,十余天的时间绣制了慰问袋80个,荷包(即烟包)65个,钢笔套、缸子套各40个,连同自己写的慰问信一起送到前方,慰劳了解放军。所用布料、针线全是自买自献。她们为了表达个人的心意和鼓舞战士的斗志,在慰问袋、缸子套上绣着自己最心爱的花和“英勇杀敌”“军民一家”“冲锋在前”“为人民立功”等字样。 三、个个学文化,人人作宣传 全村生产、支前所以搞的轰轰烈烈,与文化学习的普遍开展和政治宣传的广泛深透有着极大的关系。全村121名妇救会员和62名姊妹团员分三班进行学习,中午学文化,晚上学政治,天天如此,不曾间断。当时学习的条件是极差的,教师不固定,课堂小容纳不下,经常在树下上课;课本不全,更没有课桌,但她们学习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受到挫折。她们用自编的歌谣唱道:“树荫底下当课堂,草地一坐就听讲,没有书本抄着念,没有课桌捧着看,地当纸,手当笔,比我强的是老师,今天写,明天念,学好文化不费难。”王志瑞、孙友英、孙继芳等60多人,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会的字不多,但在前方胜利消息的鼓舞和翻身做主愉快心情的促使下,给解放军写慰问信一百余封。 在政治宣传方面,除用黑板报、广播筒等进行宣传以外,最生动的形式是歌谣,当时全村最流行的歌有“廉大嫂翻身”“送郎参军”“解放泗水城”“学文化”“小五更”等等,这些歌均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唱起来顺口,听起来感人,学起来容易,想起来欢心。全村人民在这些歌辞的教育下,支前、生产情绪高涨,气势壮观。泗水县收集淮海战役文物资料办公室 1960年5月26日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Chief

我是陈青兰的晚辈

入驻晚辈
  • Chief
    Chief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