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六太老先生1928年2月出 生在东营区六户镇王家岗村,十 八岁参军离开了家乡。他和老伴朱玉珍育有6个子女,都相继成家立业。儿女们孝顺,老俩的生活简朴而有 规律。每天上午早餐完毕,一帮老友如约而至,喝茶聊天,聊过去当兵打仗 九死一生的辉煌,也聊当今社会的中华盛世。午休结束,戴上草帽,换上布 鞋,双手交叠在微驼的后背上,到社区下象棋。楚河汉界,刘项争雄,与一 帮老幼棋友厮杀开来,那气势,一点不输当年拥军从戎的果断和霸气。 1946年,刚刚满18岁的于六太应征人伍。那年,东营区六户镇王家岗 村这一个小村子,参军的就有1 1人。入伍之后,于六太做了名英勇的炮兵, 跟随山纵i旅旅长、清河军区司令杨国夫转战南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 下汗马功劳。1947年7月,在排长万守勋和孙吴彬的介绍下光荣入党。说 到这里,他非常认真地强调着: “那个时候入党,全家都光荣啊!对党员的 要求也非常严格,只有组织考察合格才能入党。人了党就担起更大的责任, 事事都要带好头。冲锋陷阵,勇敢杀敌,冲在最前面的都是党员和最优秀的 战士。,”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会儿,倒了一杯茶给我。我捧着这杯茶,心 里暖暖的,似乎有一种能量正在两代人之间悄悄传递。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后,于六太跟随部队离开家乡来到东北,被编人 东北民主联军,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华南战役、海南战役等30多个 大大小小的战役。当我问及历经这么多战役,哪一场让他终生难忘时,他毫 不犹豫地回答: “四平保卫战!”接下来,他一直微笑的脸变得平静,平静 得甚至有些严肃。他的眼睛盯着茶几,那部布满硝烟的历史,跟着这位老兵 的回忆慢慢展开。 著名作家张正中曾经写道: “中国有两座英雄城,一座是军旗升起的地 方——江西南昌;一座是揭开解放战争序幕的吉林四平。” 《四平市志》记载: “乾隆十九年,皇帝巡幸吉林,途经此地,四望无 垠,一马平川,叫声四平,遂得名。”但这座小城却f为为坐拥东北腹地通衢 要塞之利,注定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战胜利之后,苏联部队占领东 北,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想把东北这块土地夺过来,于是,国共之间开始了 一场殊死较量。党中央下令派以林彪为首的精良部队夺取东北。为了阻止国民党继续北上占领长春,林彪向中央政府请示:夺取四平!并于三月十 七日致电党中央,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支持。随即,我军与当时占据吉林 四平的国民党辽北副主席刘翰东率领的杂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以我军胜 出首战告捷。 “四平保卫战打了四次,场面非常惨烈。”于六太老先生说得很慢,他着 重强调了“四”这个字。或许,今天在我们看来不算什么,但对于从血雨腥 风中走出来的他们,却是一辈子的刻骨铭心啊! “有一次,战争打得措不及防,我军失利,大部队转移。我和两个寿光 的战友赶着马车返回战场,想把我们的物资抢回来,可是国民党装备精良, 他们占领了地盘,加派兵力,严防死守。我们的行踪被国民党士兵发现了, 对我们穷追猛打。俺仨虽然保住了命,但是我们的马被打死了,撤退过程 中,我们跑错了方向,与自己的部队失去了联系。那时候,东北天寒地冻 的,我们的大衣被树枝刮破了,全是窟窿,缺吃少穿的,这让我们几乎陷入 了绝望。饿了渴了,我们就捧几口雪吃。忍冻挨饿对我们来说还算不了什 么,最难熬的是晚上。因为没有落脚的地方,晚上我们不敢睡觉,害怕睡着 了就再也醒不了了,三个人相互牵着赶路,白天就找地方躲起来。就这样经 历了三天三夜,感觉自己也快支撑不住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快要支 撑不住的时候,我军其他部队发现了我们,帮我们和组织取得联系,才使我 们又重新回到了战友们中间。那时候,我们抱在一起,眼泪哗哗地流出来。 那几天一直在想,遇到这么大的困难,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活着回家,突 然想念爹娘,想念家乡。”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睛里竟然噙满了亮晶晶的泪, 在眼眶里颤微微的。 “还是国家强大了好啊,外人不敢欺负,青年人也不用 背井离乡,有家有业的,多好啊!”老人家后面这句话,让气氛缓和了不少, 空气又变得愉快起来。 看着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听着他亲历的故事,我竟然怎么也开心 不起来。是啊,老人是幸运的,九死一生,捡了条命。可还有千千万万的壮 士为了新中国,壮烈牺牲,忠魂音犹在,壮志凌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