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叫郭西广,1929年出生在沂南县原杨家坡镇南左泉村一个贫苦 农民家庭。家谱记载,父亲系郭守敬第十五世孙,现老家祖林有碑为证:始 祖守敬,来自北京椿树胡同。爷爷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一家老小生 计全部由我老爷爷拉扯长大成人,可以想象父亲小时候生活的艰辛。父亲是 一位平凡的农民,更是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虽然没做过什 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是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听到了、学到了他老人家 那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听党的话,一心跟着当走,党叫干啥就干啥,模范 地遵守党的纪律,毫不动摇地贯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扎实工作、无私奉献、敢挑重担、争创第一、不服软、不服输的那股子共产党员应有的拼命 干劲。从父亲的身上,更使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所起到的先锋模范带头作 用和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也学到了那种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老一辈共产 主义情怀,那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高尚品德。父亲平凡得就像一滴水, 但正是千千万万滴水汇成波涛汹涌的江河湖海;父亲更像一粒米,千千万万 粒米能装满了万万千千间粮仓,好的传统会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年少时因家贫,很早就参加劳动,放牛、拾粪、搂柴、捞草补贴家 用。特别小时候由于生活困难,没有鞋穿、赤脚那是经常的事,冬天一双小 脚经常冻得通红。这也许就因为父亲从小就经受了苦难的磨炼,养成了他一 生艰苦耐劳的高贵品格。父亲很早就投身革命,特别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 鬼子在刘家店子修建皇城,在东红公路上修建炮楼,肆意侵我华夏大好河山, 也从小亲眼目睹了日寇侵我中华、杀我同胞的恶劣罪行。父亲在地下党组织 的培养关怀下,十几岁就担任了儿童团副团长(儿童团团长郭志温参军后, 父亲担任儿童团团长)为八路军和党组织担负起了站岗、放哨、盘查坏人、 捉汉奸、传递情报等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7月14日,党中央发出“夺取济南”的指示, 9月16日我解放军攻打济南的部队全线发动进攻,济南战役从此拉开序幕。 为配合解放军攻打济南,沂蒙山区地方各级党组织积极动员支前活动,组织 担架队、小车队、磨面摊煎饼做军粮,动员妇女做军鞋,全民齐动员,参战 支前,为解放全中国、推翻蒋家王朝贡献力量。此时年仅19岁的父亲报名 参加担架队,父亲这付担架是由我村的夏良田、郭连三、郭庆华四人组成。 由区担架连连长李学相、排长郭桂太带队去沂东县委驻地张家八角汪参加县 委召开的动员大会,在观看了县委安排的文艺慰问演出后,县领导作了动员 讲话,要求大家要做到“艰苦耐劳,不怕流血牺牲,争当先进,为全国的解 放多作贡献”。誓师大会的口号是“打到济南去,活捉王耀武”、 “打到徐 州去,活捉刘峙”。父亲回忆说: “当听到领导的动员后那是热血沸腾,恨 不得立马奔赴前线,抢救伤员。”会后由各级领导带队,浩浩荡荡的担架队、小车队奔赴曲阜,接受在济南战役中进行运送伤员任务。八天八夜的济南战 役胜利结束,全歼驻城敌军,济南宣布解放。 济南战役结束后,父亲们的担架队回家休息了仅一个星期,又奔赴淮海 战役前线,这副担架仍由他们四人组成,在连、排长的带领下,经临沂、卞堂、 接着直下碾庄,参加解放军围歼黄伯韬兵团战役。父亲回忆说:战役进行中, 那真是炮火连天,震耳欲聋,战斗激烈程度可见一斑。我军伤员从前线转下 来后就由担架队抬着转到后方医院。离野战医院路程三十多里路的,那每天 必须至少抬两趟;离野战医院六十里路的,每天至少抬一趟,天天如此。只 见人山人海,奔流不息,担架队穿梭在炮火与后方之间,每个担架队员身上 都背着二、三双鞋,抬担架人的脚累得全部都肿了,鞋都穿不上,只有打赤 脚走,有人累的边抬着担架边睡觉。淮海战役结束后,担架队又从临城直奔 邹县,在此召开了后方支援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因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抬 担架的整个过程中,父亲一天没落,表现特别突出,在这次总结大会上受到 了表彰。邹县总结大会后,担架队任务完成,回到家时已是腊月二十九了。 父亲从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抬担架共历时四个半月,为新中国的诞生出了力, 流了汗,贡献了一份力量。 1949年,父亲在家边劳动边上夜校,高级民校。1950年,到左泉完小 高四级学习两年(班主任老师是曲阜师范学校首批来沂南任教的顾相周老 师),在上高小期间有韩振德(中共党员)、赵方城(中共党员)介绍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高小毕业后父亲曾一度想到城里找个工作,就想到了 堂哥郭桂盛,郭桂盛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转业到杭州市工作,任杭州市 建筑公司经理,按说安排个工人当当没问题。但是堂哥说,现在全国刚刚解 放不久,城市有大批无业人员待业,你在家中有地,有房子,安心在家搞农 业生产就很好,还是回家安心搞农业生产吧,便没有安排。在堂哥的教育影 响下,父亲从此便安下心在家搞农业生产。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共 青团员的先锋作用,积极响应党中央走集体化的道路。首先克服重重困难, 动员群众13户群众办起了本村第一个互助组。互助组在劳力、耕畜、大农具的使用上互通有无,进行等价交换,并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农活,取得了很 好的效果,受到了区委和区政府的肯定和表彰。搞了三年的互助组,到1953 年,父亲便带头组织36户成立农业生产初级社。左泉完小校长王信甫给起 了个响亮的名字叫“恒利社”,这是南左泉村及全河阳区成立最早的一个初 级社,父亲任社长。由于父亲工作突出,在1952年10月至1954年整党建 党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情况下,整党建党是关门整党,没 有做出突出的成绩一般是不发展入党的。加入党组织后,父亲积极为党工作, 1956年在几个初级社的基础上以父亲“恒利社”为主,及时成立了高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包括了南左泉和远家庄子两个村,总人口达到3000人。父亲 任社长,郭凤修、张万礼任副社长,从此,父亲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 高涨,先后组织本村大批劳动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了蒋沟崖拦河坝、 溢汪崖拦河坝,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为此县委、县人委奖励了父亲领导的高级社, 耕牛一头、七寸犁三部、双轮双铧犁二部和一部锅驼机。1953年,临沂团地 委工委书记徐冶到我村蹲点,总结推广了青年团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发挥 的积极作用。县文化馆馆长张学芝把高级社成立后的突出变化拍成幻灯片, 进行全县巡回播放,大力宣传以父亲为社长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突出事迹。 父亲先后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团县委委员、村党支部书记、河 阳区委委员。1958年10月份,光荣出席了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青年先 进分子代表大会。沂南县出席会议的有我父亲、薄家店子蒋德功两名代表, 由沂南县农村合作部部长王德一带队参加了这次会议。父亲说,从沂南县坐 公共汽车去益都,乘火车去济南,到济南火车站下车后,崭新的会议专用大 客车早已等候在那里接与会代表。父亲他们一行住在山东省第一招待所,会 议在济南珍珠泉礼堂召开。时任省委书记的舒同,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长谭 启龙参加会议,并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会议期间,还参观了几个县的现场, 如:高唐县的“十五”养,寿张县的农业和种植业,阳谷县的工业生产等。 此次会议前后历时一个月左右,父亲参加会议回到沂南后,河阳区划归临沂市管辖了。(使我很不解的是这次会议规格之高,时间之长都是少有的,但 这次会议我在临沂市大事记和沂南县大事记上都没有找到,令我十分遗憾。) 父亲虽然是一个十分平凡的人,职务是小的不能再小了的农村基层党支 部书记,但他那种为党认真工作,扎实能干,清正廉洁,一心为公,争创第 一的思想和行动,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下了根,并影响了我的一生。对 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我觉得这是一笔了不起的精神财富,是 用金钱所买不来的。因此在我的人生中,始终坚持和发扬父亲那代人身上的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为名,不为利,不唯上,只为实。真正做到扎扎实 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以自己的工作来赢得党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拥护。 也许是命运和组织安排相巧合,八四年机构改革后,我在两个乡镇担任 党委书记,但都是新建乡镇,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工作人员重新组合,困难 可想而知。“办公没有桌,吃饭没有锅,睡觉没有床,住宿租民房”就是当 时的真实写照。但是自己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想想现在,比父亲那代人, 应该是最幸福的了。在办公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 各项工作,我所在的第一个乡镇属纯丘陵地区,没有当家水,严重制约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粮食生产低产不稳。为此,我与班子成 员统一思想,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发动全乡挖大口井,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全乡二十三个村,村村有工程,人人有活干,一冬一春挖大口井53眼, 且蓄水丰富,当年粮油生产大幅度提高。为此,县委、县政府在我所在的乡 召开了由全县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田 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当年的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我作了“从长计议打 基础,扎扎实实搞水利”的典型发言,沂南县委书记肖开富发表在《临沂大众》 的署名文章中,就以我乡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粮油增产的事迹加以 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