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周(1897~1975),曾名王之桢,河北束鹿南智邱村人。曾在天津北洋大学、保定北洋医学院求学。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先后在泊头镇师范和大名师范学校任理化教员兼事务主任。 七七事变后,王显周毅然于民国27年(1938)元月,带领一批青年学生奔赴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任《中国人》报社总务处长。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华北出版《新华日报》(华北版),王显周到沁县南乡后沟村参加报社的筹办工作,任印刷部长。当时太行山根据地还在初创时期,物质条件极其困难,印刷技术更为落后,要办一张铅印报纸,无论是设备、技术力量都十分缺乏。然而,经过他辛劳筹备,铅印厂很快就绪,于民国28年(1939)元旦正式印出了第一张《新华日报》(华北版)。 报纸创刊不久,由于采用活版印刷,铅字损坏严重,他便与周永生(上海来的老印刷工人)、张建功等共同研究设计出浇铸试验方案。提出打纸型用旭光纸和毛边纸代替雁皮纸,用滑石粉代替云母粉,终于在5月13日夜晚用旭光纸、毛边纸打出了纸型,用滑石粉工艺铸出了铅版。社长何云立即派人将纸版送往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看到后,分外高兴,特送给印刷部100块银元,并亲笔写信鼓励:“继续提高创造热情,不断克服可能到来的任何困难,使敌后抗战的文化工作更益前进!’’ .同年7月日军占领长治以后,实行囚笼政策,根据地内纸张、油墨、印刷必需品日渐短缺,甚至无以为继。在此情况下,王显周亲自勘测设计,建造了敌后根据地第一座水力造纸厂。以后在他的积极推动之下,因战争衰颓下来的民间造纸业又重新振作起来,技术方面比战前有新的发展,能生产多种规格的纸,与根据地公营的印刷业相得益彰。同时,他用缴获日军汽车上的齿轮,装配成畜力油墨机,又有松烟代替油烟,用麻油代替桐油,配上从山上找来的山豆子和从铅灰中炼出的密陀僧,制造出有名的新华油墨,被太岳、冀南、晋察冀等根据地广泛采用。其后,又陆续自制铜浇版机代替钢浇版机,以石头和木头制成烘版机;设计制造畜力传动装置,用骡子拉动印刷机,改善了工人们劳动条件。 民国29年(1940)9月,太行区领导机关在黎城创办太行初级职业学校,设造纸、印刷两科。由杨秀峰任学校董事长,王显周任校长。他主持学校工作,并亲自为学生上课,培养了根据地一批专业造纸、印刷技术人才。 民国30年(1941),《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承担了出版书籍任务,王任材供部长。他选派赵有恩到天津,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购回两部四开铅印机,从此,《新华日报》华北分馆的印刷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是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成立华北新华书店。31年元旦,书店营业,杜毓云任总经理,王显周任副总经理。因书店与报社合署办公,王仍以抓印刷为主。 民国32年(1943),王显周任华北新华书店总经理,积极出版通俗读物,曾与太行文联共同编辑晋冀鲁豫文艺、自然科学等小丛书,王任自然科学组组长。35年,调任筹办《人民日报》(初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后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所属永兴印刷公司经理兼党总支书记,经常日夜奔忙,保证了《人民日报》于同年5月15日出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显周任中国人民银行印刷局副局长、中国人民银行总发行处副处长、全国金融工会主任、农林水利工会副主任兼中共党组副书记、山东大学总务长等职。1975年9月26日病逝于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