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们都很看重家书,因为那个时候通信不便,若处在“烽火连三月”的乱世,家书更有“抵万金”的功效。历史上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和《梁启超家书》等。解放战争时期,沂源县悦庄镇沂河头村老农民秦文卿,也有一封普通的家书传给在前线作战的儿子秦光友。此信,被全文刊登在山东省档案馆所存的1947年1月的中共鲁中区党委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上。后来,由山东省沂源县党史委的同志手抄后存人沂源县档案局,信的原文如下: 光友儿: 听咱庄出常备民佚地说,你在前线一切都很顺利,健康,我心里很高兴。关于在家里分到土地,得到翻身的情形,我已经早写信告诉你了,请你不用挂念。这是咱第一个翻身年,我一定要好好地过一过。你在前方,要加紧锻炼本事,打个漂亮仗,来做庆贺新年的礼物,好保住咱这个家当。祝全体同志健康! 父:文卿 1947年1月1日 此信,在用词上虽比不上上述名人们写得规范和华丽,但在用意上却是一致的。秦文卿那平铺直叙的家常话,所反映的正能量是何等的高尚。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翻身得解放的贫苦农民得到了赖以生存的一份土地,是那么的高兴。要好好地过一过翻身年,这是对胜利后的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也是对共产党的由衷感谢。这种希望和感谢要与在前线的儿子共享。战场上哪有不死人的?哪有父亲不想念亲生儿子的?况且儿子才刚满16岁,还未成年啊。但这位老父亲以实际行动更好地支援前线,嘱咐儿子不必挂念老家和父母,要加紧锻炼本事,打个漂亮仗,来做庆贺新年的礼物,好保住咱这个家当,保住胜利果实,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此信的字里行间里反映出农家老父亲对儿子的亲情、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体现了对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对残酷战争的厌恶。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即便是儿子牺牲了,做父亲的也觉得值。送郎参军、送子参军,祝全体同志身体健康,多打胜仗,解放全中国。这是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光荣传统,这种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何等的伟大,这种为正义而必胜的信念是何等的强烈。那时候家里穷,儿子光友也是没上过一天学的人,没有什么华丽的书面语言与老父亲交流,但他没有辜负老父亲文卿的谆谆教导和在部队的培育下,苦练本领,奋勇杀敌,多次荣立战功,职升团级。全国新中国成立后转业做了某单位的党委书记,兢兢业业地为党尽忠、为民劳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当作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但他无怨无悔。平反后,他回到岗位默默无闻地工作,直到病逝。 光友的老父亲是沂蒙山区普普通通的一位老农民,但他品格高尚,勇于担当,目光远大,胸怀宽广,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他积极送子参军,嘱子杀敌立功,保卫胜利果实。这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体现正能量家风的典范。沂源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爱党爱军,无私奉献。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全县有2.3万人参军参战,17.4万余人支前,2100人负伤致残,1800多人为国捐躯。经过战争和历史的洗礼,沂源人民形成了英勇奋斗、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铸就和发扬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