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回忆起志愿军 抗美援朝,获得二等军功的魏松明禁不住唱起了那首歌。 50年前,老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 场,用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赞歌。值此抗美援 朝50周年之际,老人回忆起了往事。 今年73岁的魏松明是参加抗美援朝的老通讯兵,他 获得了二等功,得到了朝鲜的军功章。魏老是1950年 10月25日从长白山的临江跨过鸭绿江作战的。入朝作 战前,他是华东野战军26军通讯营的一名班长,驻军在 上海。1950年10月13日突然接到北上的命令,军列以 最快的速度将他们运到山东曲阜,进行短暂的休整后,他 们又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下午入朝 作战,入朝的第三天便投入了战斗,他们所在的部队在黄 草岭基本全歼了美军的陆战一师。 谈起当时的战斗,老人说,战斗进行得非常残酷。整个黄草岭地带,所有的房屋都轰炸得成了断壁残垣。他 们在摄氏零下35度下作战,大多数战士是被冻伤的。十 几天前,他们在上海时还穿着单衣,一过山海关,战士们 便在行驶的军列上换上了棉军衣。在黄草岭战斗中,战 士们晚上在雪地里挖个坑,两个战士挤在一个雪坑里,下 面放一床棉被,上面盖一床棉被,睡一夜周围的雪连化都 不化,但当时的感觉比现在有暖气还暖和。 冷还好说,没吃的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入朝作 战前,每个战士只带了点玉米面、豆面做的饼子。到了前 线,饼子冻得啃不动。老人说,一把炒面一把雪的生活是 1951年后的事了,那种待遇已经很好了。当时他们能找 到的土豆,也只能在怀里揣热乎了才能啃上两口。他当 时担任班长,全班有16名战士。由于战斗进行得异常艰 苦,后方的给养一直跟不上,有20多天里,全班的16名 战士,每天只能领到一小碗黄豆的给养。为了让全班战 士们填饱肚子,他就组织战士们一道上山挖不知名的野 菜,一碗黄豆磨成豆面,豆面野菜一起煮,在没有盐的情 况下,一吃就是二十多天。有的战士长期吃不到盐,还得 了夜盲症。晚上接线只能扯着电话线的一头走。有一天 夜里,电话线被敌人炸断了。他带上一名战士冒着敌人 的炮火连夜查找到了四个断处。但由于带得备份线不 多,只接通了三处,这时再回去拿线已经来不及了,时间 就是胜利。魏松明来不及多想,他干脆甩掉手套,让小战 士打上电话机,自己一手抓住一个电话线头,用身体把通讯信号接通了,直到战斗命令下达完。就这样,魏老荣立 了二等功。1952年底,他和所在的部队一道载誉回国。 现在魏松明老人已于1990年从广饶县人民检察院 离休,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老人总讲,他参加过解放鲁 中南,也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上海。但抗 美援朝战斗的艰苦胜过了国内任何一次战斗。每每讲到 这里,老人总是感慨的说:“没有烈士们的鲜血,就没有 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一辈子都怀念地下长眠的战友。” 如今,闲不住的魏松明老人又参加了广饶县检察院老年 清洁队,继续余热生辉。 (原载2000年10月25日《东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