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空谷同志简介:

李空谷 李空谷(1907-1971),又名李培兰,朱桥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土军火专家,莱阳动力机械厂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幼失双亲,由教私塾的祖父抚育成人。在掖城华美中学、黄县崇实中学两所教会学校毕业后,曾在长岛和家乡做过小学和中学教员。掖县玉皇顶举义,李空谷投笔从戎参加三支队,后任牙山兵工厂厂长,曾被日军悬赏通缉。1940年返回掖县,与抗日政府实业科长孙会生一起研制军火。当时,抗日战争正处艰苦阶段,战士每人只有一二发子弹,自造的红药手榴弹不小心一碰就响,误伤过不少人。李空谷生性不怕难,不会就学就钻。他花重金到西由买来日人著十二本《工业大全》汉译本,边学边干,开始研制手榴弹。经过反复研究、试验,首先研制出爆炸力很强的黑药代替红药,接着解决弹皮的成批生产问题。过去的翻砂法需大量细砂和厂房、设备,根本不适应严酷的战争环境。李空谷经过反复琢磨试验,终于因陋就简,创造出模压制弹皮法:先用生铁做成两个长把弹皮模具,中间放上土芯,将化好的生铁倒进模具,冷却后一个弹皮就制成了。生铁制成的模子极易被铁水熔化,但又没有其他制模材料。李空谷便动脑筋使倒入的铁水量降到最低限度,不等熔化模子,铁水就会冷却,既保护模具,节约原料,又使弹皮压得很薄,容易爆破粉碎。有三四个模子作业,一晚上可生产手榴弹皮五六百个,而且山间田野可随时随地作业,不留痕迹。一个没有厂房的兵工厂就这样办起来了。这个工厂分造弹皮和装药两个组,每组另分几个小组。根据敌情,打算到某村作业,事前通知村里备好生铁,做好土芯子。晚上造弹皮组带着模子、风箱赶去,支炉化铁压好铁皮交村里保存,装药组在另一时间带弹柄、火药把手榴弹装好坚壁起来,通知部队后勤约定时间前来领取。这些手榴弹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威力,受到指战员们的一致赞扬。后来,胶东行署组织各地派人来掖县学习造弹的新技术。这项技术在胶东推广以后,各地生产的手榴弹,基本上满足了胶东抗日武装的需求。 李空谷不满足已有的成就。根据战争的需要,他又用厚纸筒抹上驴皮臭胶当弹皮,装上棉花,灌汽油或酒精,安上引爆柄,制成了燃烧弹;用洋硝兑上比例适当、用面箩筛过的梧桐锯末,制成烟幕弹,效果都很理想。在当时材料、设备不足,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进行这些试验是很困难,也很危险的。而李空谷凭着强烈的爱国心和爱科学、肯钻研的精神,都获得了成功。他常说:“我这人性情怪,善对物不善对人。我要搞自然科学,把人类还没有应用的东西,变为有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见到什么东西都愿动脑筋研究一下。早年在长岛教学时养的鸭子,经过精心配料,一只一天能产两个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极困难的条件下,他还曾根据战争需要,研制了硫酸镁、腊纸、药棉、粉笔等紧缺用品。他研制的担架车,后曾在北京国家军事博物馆展出。 建国后,李空谷任掖县兴华工厂研究室主任,研制出了取代“洋火”的国产火柴。1949年11月被选为掖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春,调莱阳隆茂铁工厂(后改为莱阳动力机械厂),任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指导全厂的技术工作。先后创办理化实验室、工程技术办公室,并主持建起195柴油机生产线,在全国同行业中成本最低,上交利润最高。1965年代表厂里出席了国家一机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先进厂家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介绍了经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空谷被当做反动技术权威踢开,只发60%工资,在厂里没有办公室的情况下,仍积极关心厂里的技术工作,热情指导三五成群登门求教的工人和技术人员。 1971年4月5日病逝,终年64岁。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废钢

我是李空谷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废钢
    废钢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