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兰(1911-1993),女,出生于马庄区卸甲睡村,自小贫穷,没有文化,她的哥哥吴开运,担任村长,后被国民党杀害。吴开兰出嫁本区西马庄村和秦玉信结婚后,全家务农为生。 1944年崮口山区解放,西马庄成为解放区。她在村支部书记刘庆奎支持下,1946年参加共产党,先后担任了村妇救会主任、马庄乡乡长等职务。 1947年初春,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她带领妇女“坚壁清野”然后 和乡村干部北撤渤海。北撤人员聚集蒙山后,青壮年民兵不断被分派,返回敌后打游击,或者参加蒙山子弟兵团,随军抬担架。只有老弱残疾和妇编为“家属大队”由方兰亭领导,杨培兰、吴开兰等人积极配合协助,经历了 1948年费县解放,麦季前,北撤人员全部返回。吴开兰又领导群众投入救灾救荒工作中。接着淮海战役开始,在繁重的支前工作中,她带领广大妇女做军鞋、烙煎饼、送弹药、抬伤员,不怕苦,不怕死,支援前线,成绩突出。 1951年,吴开兰被评选为“一等劳动模范”出席了在济南举行的山东省劳模大会。据《山东省第三届各界妇女代表大会会刊·大会发言》记载:大会发言34人,第一位发言人是青岛市代表团代表冯沅君,第二位就是临沂专区代表团代表吴开兰,她代表专区妇女,发言如下: 主席、各位代表: 上级指示的各项工作,我们保证完成,并全部带回去,传达给全区各位姊妹们。 我是费(原文误作邳)县二区西马庄人。我们村子共有420个人口,妇女就占一半,除了老幼残疾的,能有112人参加了农业生产。妇女参加劳动,首先要解决的是孩子的问题。 我们想出的办法,是把112人编成了八个组一一五个中年组,三个青年组。找出三个老大娘看孩子。老大娘有了年纪,不能做重活,看孩子正合适。老大娘说: “我看孩子,就当自己的孩子看!”有看三个的,有看两个的。 怎么照顾老大娘呢?就是,看两天算一个工。早饭后把孩子送去,下晚就接回家来。对孩子的供给是,大的送煎饼,小的送鸡蛋。这样,劳动妇女在湖里干活就不挂念孩子了,活也就干得多。 还有一个是健康问题,自从日本鬼子侵入我国,大部分的妇女身体不壮,来了月经满身难 受,不能参加劳动。我们就想法和男同志变工,妇女来了月经,向男同志说明后,可以在家里做轻活,这样就减少了妇女的苦恼。 男村长说: “妇女的身体健康,应该照顾啊!这个事能和男同志说一说,这说明妇女同志阶级觉悟提高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到湖里又是唱歌,又是说笑,干活也有劲!都认识到参加劳动是光荣的,大家也采取了合理的记工算账的办法,都很满意。 今年村子里计算起来,比去年增加了产量,一亩地增加产量平均起来是25斤,个别的增加到50斤,就是因为有妇女参加了劳动,才有这样的成绩。妇女同志都十分高兴,认识到妇女同志,只有劳动才能走上解放的道路。 最后,敬祝各位代表身体健康! 临沂专区代表团正式代表21人,候补代表2人。名单记录是:吴开兰,39岁,山东省费县二区西马庄乡一等劳动模范。 人物介绍栏目中说:代表中的吴开兰同志,是一位出色的农业劳动模范,她把她村77名妇女,全都组织起来,参加了农业生产,计工算账,变工看孩子,因而影响与推动了全乡妇女生产工作。这次被选为代表来开会,非常高兴,她说: “自来到大会,吃的用的铺的盖的都太好啦,我从来没享过这样的福,我时时刻刻的加紧学习,把大会的一切决议都带回去,传达给各位姐妹们,这样才能对得起毛主席。” 大会结束返回费县,乡里、村里的干部敲锣打鼓,牵着毛驴,驴头系着大红花,迎出村外10里,夹道欢迎,十分隆重。吴开兰只有一个女儿,她从济南买回来一双鞋和一把花纸伞,孩子特别喜欢。 女儿结婚后,于1967年随丈夫陈顺才迁居吉林省靖宇县农村。吴开兰留在家中,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文革”十年,劳模得不到照顾,老伴去世后,孤苦伶仃,生活十分艰难,1983年被女儿接去东北,1993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