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利同志简介:

许华利(1868 - 1940),山东省平度县人。许子丰(1888 - 1970),原名许有盛,字子丰;许华利长子。商人家庭出身。 清朝末年,许华利逃荒到吉林船厂(今吉林市)昌邑屯落户。由于本地没有织布作坊,棉布都由营口、沈阳贩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他首开家庭手工作坊,用人力机织布。光绪三十四年(1908),织机增至5台,靠全家劳动,一面为商店加工,一面生产自销。生产的大尺布、粗布,适销对路,有了原始积.累。1917年,由旧式木质织机改为铁轮织机,增至8台,开始雇工。1918年,开始染布。1919年,完全自产自销,起字号为“裕华兴工厂”,意为“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富裕中华”。许华利此时已年逾半百,遂将工厂交给长子许子丰管理,自己退居幕后,继续发挥指导作用。 许子丰在管理裕华兴工厂期间,继承了父亲的传统,“多看,多闻,多学”,重视成色,树立信誉,批发零售两兼,加速周转,营业量大增。1925年和1929年,在沈阳和长春先后建立分厂,有电力织机47台。至1931年,老厂铁轮人力机增至20台,工厂占地3000平方米,有房屋94间,工人150名。两个分厂 配合老厂,既能织又能染,形成了织染“一条龙”。产品日益丰富,产量骤增。产品有套布、大尺布、粗布、格布、条布、细布、斜纹布,能染麻花被面、青色、红色、正蓝、毛蓝、靛蓝、缸靠色、瓦灰、浅灰等等。 许子丰坚持年终点货。年末点货折扣10%,对积压货折扣20%,对机器每年按10%折旧,10年折旧完,留出添置新机器的积累资金;必须留出税金,年末必须补齐支欠款。制度严格,一切都要按章办事,资本积累-日益雄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货充斥东北市场。为了保住吉林老厂,许子丰将沈阳、长春两个分厂撤至吉林。1932年在老厂南院建立了第一个织布车间,淘汰了人力铁轮织布机,改为电力织布机,两班生产,降低成本。后来又在北院新建织布车间2500平方米,购进33台织布机,加强与日本货竞争。产品的染色逊于日本货。1935年,许子丰派长子许鸿霖到日本铜生市学习染色,废除过去的染色方法,使用日本和德国染料染色;同时,扩充了染色设备,增加染槽16台,提高染色的质量和抵制日本货的能力。 许子丰鉴于经济的发展变化,工厂外交事务的频繁,为了加强管理,遂对企业进行改组,自己任总经理,让其次子许鸿书任经理,下设总务股、业务股、织布厂、纺纱厂、弹棉厂、染厂,各厂设厂长。裕华兴工厂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织染厂。裕华兴工厂为吉林城内唯一一家染色生意四季兴旺的民族企业。它在吉林地区乡镇连成推销网,生产的棉布十分畅销。许子丰小心谨慎,深谋远虑,使得裕华兴工厂在日伪统治的困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1937年至1941年,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日伪政权加紧了经济统制,颁布了直接与纺织业有关的《棉花统制法》、《原棉制品统制法》、《纤维统制法》等等;还成立了“满洲纤维联合会”。裕华兴工厂被改组为合资会社(股份公司),许子丰任社长(董事长),其次子许鸿书任经理。1942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日伪政权对纤维原料控制更加严密。日本投降前,裕华兴工厂得到的配给棉花只够20台织机的生产,企业陷入困境。许子丰采取了以染色为主、织布为辅的经营方针,在管理销售和技术改造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派人到辽宁黑山产棉区买棉花和木棉,用弹棉机制出再生棉,放给居民笨纺更生线,用这种线做纬,用较好的生纱做经,织布染色出卖。裕华兴工厂在步履艰难中维持生产,支撑到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东北光复。苏联红军撤走时,强行拉走了裕华兴工厂的加工原料和棉布,企业遭受沉重的打击。1946年,许子丰、许鸿书看到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贪污腐败,大失所望,将裕华兴工厂的管理权移交给亲属经营,父子二 人迁居北京。 1956年10月,裕华兴工厂实现了公私合营,保存了老字号,命名为公私合营裕华织染厂。 在“文化大革命”中,公私合营的裕华织染厂更名为吉林市丝织印染厂。从1981年起工厂开始扩建,引进先进设备。至1985年,全厂职工增加到3000多人,工厂占地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00万元。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许华利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