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渠若同志简介:

何渠若(1920 - 1973),原名蓝克纯,别名兰峋。广东省大埔县湖察区圣塘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7年人大埔县湖察区龙岗乡思永小学读书。1931年毕业于大埔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后因家贫未能续学,到外祖父开的杂货铺学徒。1935年7月人大埔中学学习。期间,他阅读了鲁迅翻译的苏联小说《铁流》和邹韬奋主编的《生活》、鲁迅主编的《海燕》等刊物,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在学校中共地下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担任了学生会的干部,带领进步学生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学校、街头、农村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亡主张。中学毕业后,他没有按父亲的意愿去小学教书,决心投奔延安参加抗日。在中共地下党县委的帮助下,经八路军广州通信处介绍,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安排,于1938年8月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0月,加人中国共产党。 1939年冬,随“抗大山东营”下太行,到冀鲁豫军区独立旅任秘书。1940年,他主动要求上前线锻炼,先后任三四三旅特务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一一五师教导四旅十团十一连指导员。期间,参加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历经大小战斗40余次,他所在的连队荣获“钢铁英雄连”称号,被誉为“横扫边区十一连”。1942年4月,盘踞在鲁西南单县、砀山、虞城之日军1000余人,伪军200多人,出动装甲车、汽车近百辆,分3路向八路军十团驻地合围。团首长命令十一连阻击敌人,掩护团主力和当地县、专署机关转移。他指挥十一连与敌浴血奋战6小时,歼灭日伪军300余人,十一连伤亡20余人。在掩护团主力和地方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后,突出重围,与团主力胜利会师。1944年2月以后,任十团三营副政委、政委。他带领全营历经大小战斗30余次,收复了丰县、沛县、砀山、长垣等县城。 1945年10月,在解放战争的平汉战役中,带领全营6次担任主攻,勇猛顽强,前仆后继,受到旅的表彰。平汉战役后,他随部队北出长城,转战塞外,参加了攻打遵化,保卫张家口东线作战等战役。这期间,他还利用住院的机会,总结了自己从事部队政治工作的实践,撰写了《思想改造工作中的几点探讨》等多篇文章。1947年7月,他任二旅直政处主任,参加了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在北向店战斗中,为掩护刘伯承司令员脱险,他指挥警卫连首当其冲,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攻,为主力部队歼敌争取了时间。1949年8月,他调到新建团任团政委。他同团长曾长柏一起,抓住渡江后部队休整的机会,狠抓军政训练和作风纪律整顿。开展向红军团学习,向战斗英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全团官兵的积极性,提高了全团的战斗力。在进军大西南时,该团担任师的前卫团,日夜兼程,追歼逃敌,,在川南重镇叙永县,一举歼灭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和七十二军余部2500余人,活捉国民党中将司令官肖以觉,取得了人川作战的第一个胜利。1950年初,部队回师贵州,他率领全团在贵州东部及南部广大地区执行剿匪任务,活捉大匪首吴河清、曹绍华等10余人。 抗美援朝期间,他任十六集团军教导团团长兼政委、军速成中学政委、副师长、副政委、政委。他教育部队坚决维护朝鲜停战协定,热情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61年,部队转入以军政训练为中心的全面建设,他带领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总结树立了七年服役七年红的“超期服役标兵袁西乐”、“思想政治工作标兵房时见”、“家属标兵熊凤诗”一批先进典型,在《解放军报》上刊登,对部队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63年10月,他调任军政治部副主任、 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学》的编写工作。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鞍山市执行“三支两军”任务。1969年10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1年2月,兼任朝鲜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首席委员。他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外交路线和政策,为维护朝鲜停战协定,确保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和以金日成主席名义颁发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3年9月,在朝鲜执行任务时,因心脏病复发逝世。中央军委批准何渠若为革命烈士。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何渠若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