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威同志简介:

张克威(1901 - 1974),原名张玉爵,又名张於修。吉林省吉林市东关昌邑屯人,地主家庭出身。中国共产党党员。 •光绪三十四年(1908),人私塾读书,后转入公立小学堂。1917年考入吉林私立毓文中学,1918年转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产生了农业救国的思想。1920年,他张从吉林一师毕业后,筹借500块银元,只身去美国求学。不久,他考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1924年,他得到吉林官费留学助学金,人大学研究院学习;后转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畜产制造专业。毕业后,被介绍到美国的阿木尔公司当练习生;10个月后正式分配工作,先后任领工员和技师。1930年,他与工人家庭出身的同学爱林诺结婚。1931年2月,他携妻回到祖国,到哈尔滨中东铁路农业试验场任场长。他在弟弟张玉玢启发下,开始走向政治救国的道路。“九•一八”事变后,他奔走于北满上层爱国人士之间,宣传武装抗日。他与抗日将领赵尚志收编民众武装,组建抗日队伍。1934年初,他到北平继续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35年,他到宋哲元组织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任农业专门委员,参与李向之、赵耀华等组织的“东北人民抗敌会”工作,并任委员。1936年9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七七”事变后,他受党组织派遣到石友三部队做统战工作。同年11月,石友三派他到武汉后方招募爱国青年,成立学兵队,他任总‘队长。1938年初,他秘密去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在石友三部队工作情况。同年3月上旬,毛泽东接见了他。经毛泽东批准,中组部从抗大、陕北公学抽调17名学员,由他带领回到冀南石友三部队做政治工作。同年6月,石友三部移防鲁中,张克威以知名爱国人士身份被派到新泰县当县长。山东省委为保护、支持新泰县政府工作,从蒙阴县独立营调来两个连,成立新泰县大队,张克威兼任县大队长。他配合县委,很快打开局面:抗日游击区范围迅速扩大。 1939年3月,石友三反共嘴脸暴露以后,在石部的共产党员集体撤离。他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参议室任高级参议,后被派任驻冀南军区代表。1940年7月,他被调到一二九师政治部任生产部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后,他又兼任农林局长和农林专科学校校长。1943年,在大生产运动中,他组织部队大面积种植金皇后玉米,在太行山区取得空前大丰收。他主持培育169号小麦良种,比当地小麦增产1至2成。他参与边区政府组织治理漳河,修坝筑堤,变水害为水利,被边区政府评选为劳动英雄。 1945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任命他为晋冀鲁豫解放区赴东北干部总队副总队长。东北局任命他为长春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同年12月27日,他当选为吉林省政府委员。1946年1月,他任省政府实业厅厅长。同年5月下旬,省政府撤往延吉。他组织干部到哈尔滨等地采购、收集工农业生产物资,要求各 县(市)收集各种金属材料,修理枪炮,制造弹药。1947年春,东北民主联军“四保临江”、“三下江南”战役胜利结束后,吉林军区所属部队在吉南、吉北地区开始局部反攻。他领导建设厅开始全面抓工业、农业生产恢复工作。1948年3月,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破坏了丰满水电站,造成全线停电。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赶赴丰满抢修。他们连续工作8昼夜,于3月18日恢复发电。同年4月,他任东北行政委员会经委农林处处长,领导了最初开垦北大荒的工作。他负责组建了通北机械农场、萨尔图种畜场和鹤岗机械农场。1949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成立,他任农业部副部长。1952年底,他任沈阳农学院院长。他经过多年研究,选育成功“沈阳花猪”优良型猪种,在全国推广。从1957年起,他在党内兼任党委统战部长。1958年,沈阳农学院增设畜牧兽医系,他兼系主任,并主讲畜牧学课程。1961年,他兼任院党委书记。在他率领下,全院师生员工努力工作,学院建成农学、植保、土地、园艺、林学、畜牧兽医、农经、农业工程等8个系,12个专业,成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农业高等学府。他先后兼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辽宁省分院院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农学会理事长、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辽宁省分会副会长、沈阳市科协主席等职务。 “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无端迫害。1974年3月3日,因患原发性肝癌逝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沈阳市委作出决定:对他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沈阳农业大学(原沈阳农学院)党委,于1987年10月11日建校35周年之际,建立张克威教育基金会,并在校园主楼前竖立了张克威全身铜像,以资永久的纪念。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张克威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