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同志简介:

郭奋杨(1915 - 1982),辽宁省沈阳市人。张静(1923 - 1972),女,乳名小静子,山东省人。张静出生时母亡故。一岁多时,父亲带她逃荒到内蒙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托付给火车司炉工张维清家抚养。1928年养父张维清去世,养母苏日娜(蒙古族)带她回到娘家。她虽受姥姥喜爱,但舅父舅母难容。养母便带她到奉天的养父二叔家。一年后,养母苏日娜回内蒙去看望得病的姥姥, 她便由好心的二爷爷与二奶奶继续抚养,供她上中学念书。期间,她因歌唱得好而小有名气。 郭奋扬青年时期就是~名多才多艺的歌手。1938年,他人“满映”演员训练班,后留“满映”当演员。1941年,张静被奉天一家私人剧社特邀担任新编大型歌舞剧的主演。她表演得很出色,遂被“满映”选为演员。到“满映”后,她主演了侦控片《碧血艳影》、古装片《燕青与李师师》,还参加《娘娘庙》、《花和尚鲁智深》等片的演出,取得成功,引起上海、华东、华北电影界的关注。此后,她又演出了《璎珞公主》、《雨暴花残》、《歌女恨》、《篱畔花香》等影片,由此成为“满映”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此后,参加《劫后鸳鸯》等片的拍摄。不久,她的养母病故。她因拍片未能赶回看望而悔恨,情绪非常低沉。此时,她得到郭奋扬的热心关怀与帮助。在郭奋扬的帮助下,她不仅安定了情绪,并懂得了反日爱国等许多道理。随后,张静与郭奋扬结婚。1944年,她与丈夫在朋友帮助下,几经风险,脱离东北与华北伪政权控制区,来到山西吉县。后参加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抗敌演剧第二队。这是一个实际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演出队伍,活跃在吉县、隰县、大宁、永和一带,进行抗日宣传。 1945年,全国抗战胜利,二人随队到长春接收“满映”。不久,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郭奋扬任“东影”艺术科长。张静在“东影”当演员。她参加了《松花江上》、《小白龙》等影片的拍摄。1947年11月,夫妻来到佳木斯参加了东北文工二团。创作与参加演出了话剧《矿工》和秧歌剧《送郎参军》。 1949年4月,以东北文工二团与延安鲁艺为基础,建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张静任剧院演员,郭奋扬担任剧院的资料组组长,负责图书资料工作,废‘ 寝忘食地购集资料,到一些小书摊上寻找历史图片、画册和图书,为“青艺”资料室搜集与保存许多珍贵的资料。5月,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准备参加同年夏季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张静被抽调参加代表团。在布达佩斯期间,张静参加演出了《大秧歌舞》与《胜利腰鼓舞》,在舞蹈比赛中获得了集体一等奖。同年9月30日,代表团回到北京。翌日,张静和其他成员一起又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回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后,张静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她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青年们的‘爱戴。此间,她还参加了《保尔•柯察金》、《四姐妹》、《在新生事物面前》、《钢铁运输兵》、《尤利乌斯?伏契克》等剧的演出。 1950年“青艺”组成中央青年文化服务团。郭奋扬任该团文工队队长,带 领队员到井岗山、延安等老根据地,热情地为群众进行慰问演出,并附带收集一些民间文化资料,充实“青艺”的资料室。不久,他被调任院部艺术处秘书和宣传组长、研究组长。此间,他写出并发表了一些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单弦、快板、剧本等文艺作品以及通讯文章。他创作的一部30万字的小说书稿,被上海人民出版社采用。后又调到中央群众艺术馆担任艺术副主任。 1952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成立。张静为该剧院的演员与副导演。1957年,郭奋杨响应党的号召,带领群众艺术馆群众帮助党进行整风。他以群众推举的核心组长及宣传组长、大字报主编的身份,把群众对该院领导不重视关心群众文化问题的一些意见,集中起来写成四首打油诗,并由别人配画,经有关领导看后贴了出去。因此,他被错划成右派,受到撤职处分。不久,全家被下放到青海。到青海后不久,夫妻二人被调入青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62年,青海电影制片厂下马,夫妻二人被吉林省歌舞剧院调入,导演了《货郎与小,姐》、《社长的女儿》等剧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始夫妻二人遭到迫害,被揪斗,劳动改造,扣发工资和不准回家。1970年1月,他们又被下放到梨树农场插队落户。1972年,当有些插队干部开始被抽调回城时,夫妻二人被勒令提前就地退休。不久,张静因肺癌病故。郭奋扬仍在当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9年,文化部艺术局纠正了他的错案,为其平反,恢复名誉和原来级别。同年9月,回到吉林省歌舞剧院,仍抓紧时间写作。1982年8月24日,郭奋扬病故。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张静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