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镜朗同志简介:

孙镜朗(】901 - 1974),复姓颛孙,字镜朗,以字行。 著名中医。济宁县(今济宁市市中区)人。 孙镜朗出身于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祖父颛孙益太, 曾参加太平天国起义军,清同治年间流落苏州,以开设济 源公镖局为生。父亲颛孙士章,以缫丝为业,惨淡经营, 积劳成疾。幼年时,孙镜朗常为父亲延请医生,备受绅士 医家刁难,因此立志学医。十七岁初览医籍,历时六载, 系统阅览历代医学经典,医理成乎胸中。1924年负笈至 南京,拜金陵名医石芸轩为师,人室六载,医术大进,为他 步人医学殿堂打下坚实基础。 孙镜朗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20世纪20年代 末客居武汉期间,他结识了革命家任弼时,深受其进步思 想影响。1929年,民国政府第一次中央卫生会议召开,余 云岫抛出了轰动一时的“废止中医案”。孙镜朗在上海毅然以山东代表身份参加了抵制“废止中医案”声讨大会。 五年后,他在济南通过考试后转赴南京报考国民政府中 央国医馆,以优异成绩获得国医资格,被授予南叶楚伧题 写的“国医孙镜朗”铜质匾额一面。随后登堂南京困医馆 悬壶。其间,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围术馆馆长张之江、民 族英雄范筑先、梨同名家奚啸伯等社会名流常向其咨询 健康之道,与之一起纵论古今,点评时弊,鉴赏书画,赋诗 抒怀,品茗对弈。 1936年,孙镜朗因父病告急而回济宁省亲。父亲病 愈后,他决计不再回南京,便毅然辞去中央国医馆职务, 在济宁创办“镜朗国药小室”,要用自己的医术为家乡父 老乡亲治病扶伤。开诊后,每日患者盈门。每遇贫苫:患 者,他施诊送药不索报酬。因此,名贯全城,人们争相传 颂其治病救人佳话。药室开业年余,济宁沦陷于H寇铁 蹄下,孙镜朗遂将药室关门罢业,以示抗议。由于战乱, 济宁瘟疫流行。他每天去设于济宁清真西大寺的难民收 容所义诊,并拟定治疗预防瘟疫的药方“普济消毒饮”,捐 献药物,以大锅煎之,凡有过路人均劝其饮服一碗,有效 控制了瘟疫流行。 新中国成立后,孙镜朗当选为济宁市(今市中区,下 同)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济宁市政协委员,li司|1寸参加 了中华医学总会,并任济宁市中医学会名誉会长。他将 珍藏多年的稀世珍本《褚氏遗书》、《医经小学》及已绝版 的《心印绀珠经》等医学文献捐献给国家。为发扬光大针 灸技术,他让出寓所,与济宁市针灸名医毛玉会联合开办j7济宁市第一期针灸进修班,培养造就了新中国成立后 济宁市第一批针灸人才。1955年,济宁专区开办了第一 期中医进修班,孙镜朗主讲《伤寒论》。次年,他被山东省 卫生厅推荐赴济南筹建山东中医学院,任著作审核组组 长,主持编著了《黄帝内经白话注解》(该书于1958年由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邹县名医孙馨亭编写 的《药性赋注解》一书,也经其审定并签发出版。1956年 8月1日出版的《山东卫生报》创刊号刊登了孙镜朗等四 位名医在济南编审医籍时的照片。 1957年,由于洪水泛滥,济宁流行乙型脑炎。孙镜朗 被任命为抢救组组长。当时全国都在推广石家庄的治疗 经验,而他则凭自己的经验,认为鲁西南的“乙脑”症与水 灾有关,并据此制定了治疗原则:针对偏热、偏湿以及热 胜于湿、湿胜于热者,审症求因,辨证分明。针对重型患 儿,他研制“醒脑散”用于临床,收效显著。此后,肠伤寒、 黄疸型肝炎、腥红热、白喉诸病相继在济宁流行,他均受 组织委托主持参与抢救工作。在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奋 力工作下,各类传播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1963年由济 宁市人民政府确认为济宁四大名医之一。 1963年,他以市政协委员的身份提出了关于筹建济 宁市中医院的提案。10年后,该提案变成了现实,市中医 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文革”期间,他被指责为“反动学术 权威”,受到不公正待遇。1973年市委、市政府为其落实 了政策,恢复了名誉。 除医道之外,孙镜朗兼通法学、周易、历数、佛学,雅好诗词、韵律、书法,擅长金石书画鉴赏。他性情豁达豪 放,喜交友,健谈吐,往来多儒雅之士。每遇贫穷困厄者, 他慷慨解囊相助。人有评论:镜朗先生书不如文,文不如 诗,诗不如医,医不如人。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孙镜朗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