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亮同志简介:

张志亮,字伯明,号绍仙,又号镜如居士,城南北旺村(现属龙泉镇)人,生于1892年。其伯祖张汝源、伯父张树梓、父亲张树桂均考中举人,被称作“一门三孝廉”,为罕见的书香门第。 张志亮儿时启蒙即受教于北旺村私塾,读四书五经。其父去世后,于民国二年就读于淄川县立高等小学堂。这是所新兴学校,学生多是秀才,年龄参差不齐,享受公费待遇,免费食宿。民国三年毕业后考入县立单级养成所,毕业后先是在县城南寺教学,后又执教于渭头河村。民国七年考入中华精神学养成所,毕业奖号为“精神勤业士”。民国八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四师范(设于青州),就读本科五年。 1919年,张志亮利用寒假联络家乡附近数村,利用村中菩萨庙的房舍庙产,经县政府批准注册,建起淄川县立第三小学校,聘请省立四师毕业同学刘可殿任校长,毕业同学苏慎卿、邵锡吾等为教师,使本村及近村很多贫困人家的子弟都能够就近读书。他大力倡导女孩人校同男生共同学习,许多村民的女孩得到了人校学习的机会,这在当时农村是破天荒的。建校之初,庙产房舍残破不堪,课堂光线黑暗,教学用具匮乏,经费短缺。年仅27岁的张志亮便利用菩萨庙的影响和群众对观音的信仰,为修校舍而倡导修庙募捐善款,使庙、校修葺同时竣工,两善皆美。由于师资名气大、教学质量高、校风好,该校名声大振,来读书的学生最多时达400多人,不时人满为患。张志亮便腾出自家南花园的两处房舍改做学生教室。1923年,该校改称淄川县立第七小学,后又改称淄川县旺礼(里)乡国民学校。 张志亮“四师”毕业后,又人济南道地方自治讲习所深造,毕业后任淄川县农会会长。在此期间与淄川县商会联合在淄城北街成立淄川道院红璀字会,开办慈善事业。 1922年l2月,日本人在淄川洪山南工厂外风井地的风井庙创建风井小学,由日本和尚、特务山下默应任校长,向中国儿童灌输奴化教育,强化日语学习,利用中国的传统道德、用日本化了的孔孟之道愚昧学生。山下默应想利用张志亮的声望以壮其威,到处托人并许诺出高薪聘其来校任教,被张志亮坚拒。为防日人搜访骚扰,张志亮出走泰安,考入山东省教育人员训练班。1923年结业后,回淄接任淄川县第三任教育局长。 淄川县教育局是由“淄川劝学所”演变而来。张志亮接任后始知全县教育形势十分严峻,教育经费特别紧缺,连维持现状的开支都非常困难。当时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庙田、学田收入和私人捐助,以及学生学费与少得可怜的政府补助,致使学生家长负担重,学生入学难。为改变这一局面,张志亮从抓解决教育经费人手,倡议全县所有公田、公树一律作为办学底款,并随赋银带征每两附加教育费一元。教育费独立,由新成立的教育基金委员会管理使用。这一举措,使全县教育经费由9500元猛增至44419元,1929年增至77012元。全县学校因之有了较大发展,完小由原来的8所增至16所,初小由300所发展到524所,学生达到21711人。设置淄川县教育会,协助县教育局办好全县小学教育事业。 1929年,张志亮利用淄城西门里路北的城隍庙建立了淄川县历史上的第一所中学——淄川县立初级中学,并亲自兼任校长和教务主任。这就是今天淄博四中的前身。创办初期,招收初中学生两个班共96人(男86,女10)。第二年继续招生一班。此后每年招收新生一班,至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停办,先后共招生9届400余人。 为了培养师资,扩大小学教师队伍,以适应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张志亮于1929年春主持开办了淄川师范讲习所,聘请在当时颇有名望的省立四师老同学刘可殿、孟绥之、苏可庭等出任教职,这也是淄川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后该所并入县立初级中学内,称淄川县中附设师范班。这个班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共办4期,毕业学生220名,解决了淄川县基层教师来源的问题,为民国时期淄川基础教育奠定了基石。淄川县后来的好多有为之士,曾是这个班的毕业生。 张志亮还特别重视民众教育工作,在任内首创淄川民众教育馆,始以图书馆为基础,继而增设博物馆和体育场,定期向民众开放。张志亮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罗尽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到馆内任职。淄川民众教育馆由饱学经史子集、对新文学亦颇有造诣的刘可殿兼任馆长,路大荒任体育场场长,陈子瞻、聂仲文、宋骥五、王发章等社会名流也在馆内任职。一时淄川民众教育馆人才济济,T作推展顺利。每周定时举办无线电聆听及电影欣赏会,每月按时举办各种文物、科学展览,每年春季或秋季举办体育运动大会:余暇时间则赴各乡镇督导民众积极参与识字补习班,大力推行扫除文盲T作。当时淄川县大众教育水准高于附近各县,实赖张志亮大力倡导、热心推广之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淄川栽培甘蓝,即刘可殿在江苏省无锡教育学院培训期间所引进。 1931年,张志亮去益都东关小学任教员一年,又去平原师范任教导主任一年,后因母亲病重辞教回家,直至1933年母亲去世。 在此期间的1932年,合同苏慎卿在淄城创建般阳书社,这是有史以来淄川第一家书店。 张志亮殡母不久,应同县磁村马庄人、时任湖北郧阳专署专员李维翰(字墨林)邀请,赴郧阳任湖北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四科主任半年,后转任郧西县长二年半。后又随李维翰去河北沧州,任河北献县县府秘书、河北第十七区专员公署秘书。时值日寇咄咄进逼,日本与朝鲜浪人经常骚扰津南沿海,沧州首当其冲。李维翰在张志亮大力协助下,联络各县地方保安部队,予以严厉打击,维持了沧州的地方治安。 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沧州失陷,张志亮返回北旺老家。不久,日军占领淄川。这时淄川各类抗日队伍蜂起,山头林立,仅淄东地区就有所谓九大“司令”。在举国上下抗日热潮的影响下,张志亮投笔从戎,与长子张英在淄川城南龙泉镇附近村庄联络宗族、乡亲、朋友,拉起一支5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后被张里元的山东省第三专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翟汝鉴部收编,张志亮先后任参议和参谋长。 抗战中期,张志亮见这支队伍素质越来越差,基本上不再组织对日战斗,毅然离去改而从医,悬壶济世,在淄川西关与名中医张庄人孙即岩、西关人高金声联合开办医院药店。他主攻外科,医术颇精,特别是治疗疙瘩疖子,远近闻名。他广泛收集临床验方,潜心研究,撰成包括外科、内科、伤科在内的《青囊集》。该书50年代重新进行了整理,加进了癍疹验方。手稿现珍藏在其三子张旭后人家中。 1945年日寇投降后,张志亮在济南任省立救济院外科主任。次年1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淄川县参议会参议长。后回乡重操医业,治病救人。在家乡为医学奔波求索,以己之长,为庄里乡亲施诊配药。特别在自身有疾、行走不便的情况下仍不间断地为来求医问药者处方治病,深受乡里敬重。 张志亮一生除喜爱医学、教育学外,还专注佛学。他对蒲松龄的作品极感兴趣,珍藏有蒲松龄手稿《拟表》数十篇,后由其子张英、张杰、张旭于1984年共同捐献给蒲松龄纪念馆。 张志亮最初与淄川幕王庄名门大户、清光绪年间奉政大夫、议叙五品的束梦庚(字星白)之女订婚,未及过门束氏先亡(年18岁)。后娶妻邹氏,清末名臣邹振岳之女。邹振岳(1831-1893)字岱东,淄川县沣水镇昌城村(现属张店区)人,同治二年进士,翰林院编修。自同治五年任直隶怀安知县始,先后在直隶饶阳、清苑、易州、宣化等任知县或知州,后升任直隶候补道、天津府知府。 张志亮与邹氏相濡以沫,育有三子二女,均受过高等教育。长子张英,字梦华,生于1913年,北京美术专科学校高才生,著名画家李苦禅的学生。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张英于7月11日辍学回乡。凭着一腔爱国热血,与父亲立即组织起一支5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因无军事知识,1938年春并入山东省第三专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翟汝鉴部,任一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后第二支队改番号为山东省第三专署保安第四旅,张英接替共产党人冯毅之任政训处处长。1939年2月,被山东省第十二区保安第十旅旅长翟超看中,随即脱离翟汝鉴部,到翟超部任政治部主任。一年后即离开超部从事教育T作,先后在土峪教堂学校、洪山风井学校任教,专授美术。抗战胜利后曾任淄川县保安团(又称保安十七团、县大队)副团长。 次子张杰,字仲俊,生于1916年。1942年步行至重庆考入中央警察学校。1946年毕业分配至北平公安局郊区分局工作。历任警员、分驻所长、分局长等职。1949年1月31日参加了傅作义的北平起义,旋即编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南下。南京解放后调入南京市公安局政策研究室T作,不久调入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先行进军大西南。重庆解放后分配到重庆市公安局治安处任外勤股长。 长女张素贞,字鸿志。淄川师范班毕业后留校任教(知名书法家牛国泰等人都是其教过的学生),后到济南慈惠医院学习妇科,解放前夕曾短期担任国民党淄川党部执委兼组织部部长。 j子张旭,字筱明,生于1923年。淄川师范班毕业后到济南慈惠医院学医,后留任外科医生。 淄川解放前夕,张志亮长女张素贞、小女张蕴贞到北京投靠兄长张杰,后来均随张杰参加了傅作义1949年1月31日的北平起义,后来调到重庆市公安局医院T作。 新中国成立后,张志亮一直在乡村施诊施药,救死扶伤,1973年病逝,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张文峰

我是张志亮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张文峰
    张文峰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