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骏达,原名祖华,又名骏。1910年生于遂宁县仁里乡罗家桥。1935年全家因祖父经商迁居什邡县城。 骏达早年在遂宁读小学、初中,1927年考入资属联中,后入四川大学附中毕业。此时他深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现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对“耕者有其田”、“男女平等”的主张极为赞赏。 1935年,骏达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此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占我东北,侵我华北,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之际,他目睹国难,大声疾呼:“抗日是每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的天然职责l”毅然以系代表身份,发动和组织同学参加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曾和镇压学生的军警进行搏斗,虽颈部被打伤,但仍强忍剧痛,坚持斗争。翌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从此,他在中共党组织直接领导下深入北平街头、农村向群众宣传救国大义,唤醒同胞踊跃投入抗日行列。同时,他还负责主持“北平水灾救济募捐理事会辅仁大学分会”工作,通过救灾活动,广泛团结抗日救亡的各种社会力量。暑假中,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举办的培养抗日骨干的“夏令营”,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革命文艺作品。1937年夏,骏达响应地下党北京市委的号召,为适应抗战形势,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军事训练,团结争取军队骨干参加抗日运动。 “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后,骏达流亡到山东烟台,积极参加平津流亡同学会的活动。不久,入济南抗日宣传动员训练班结业后,被派到黄河口滨县任宣传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组织民兵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因韩复榘不战而逃,山东沦陷,骏达幸逃出虎口,于1938年夏辗转回成都。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秋,骏达受党组织的派遣,转学到汉中西北联合大学去开展工作。1939年3月,西北联大中共党支部书记刘长松及一些党员学生被捕。地下党组织决定由骏达任中共陕南学校委员会负责人兼联大党支部书记,他除领导联大支部外,还负责洋县九所中学和师范学校党组织的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他极力营救刘长松和其他被捕同学,应付险恶的局面,稳定学校党的核心力量。同时号召党员广交朋友,又成立“展望”、“自励”、“自修”、“译丛”、“剪编”等以读书自修为宗旨的社团,广泛联系进步青年,大力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政策,壮大革命队伍。 1940年,白色恐怖极为严重,地下党汉中工委为了保存实力,顾全大局,通知骏达离开西北联大回成都工作。他考入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作助理研究员。在此期间,国民党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中共中央指示各地党组织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策略,要求党员各自为战,因此,骏达按照党指示的“勤业、勤学、广交友”的行动方针,一面勤奋学习,一面广交朋友。他以出色的工作受到所内同事的赞许。此外,通过同学、同事关系,组织了“联谊会”、“转转会”等群众组织,为继续开展民主运动准备力量。1945年下年,骏达任教于石室中学。他串联同事、同学、同乡组成了成都公、私立学校教职员座谈会(后改为联谊会),以此为阵地团结进步师生开展革命活动。 1948年10月,骏达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成都市各级学校教师争温饱的罢教斗争,他以教职员联谊会名义举行记者招待会,迫使省政府同意拨发当月“平价米”和补发欠薪。1949年春,随着人民解放军向大江南北挺进,党组织决定在国统区再次掀起反饥饿、 争温饱的高潮,以配合解放战争,加速蒋家王朝的覆亡。骏达积极团结广大进步师生参加成都市中学教师罢教斗争,发动学生组织“尊师会”开展尊师活动,在参加大规模示威游行时,他高呼“要民主,要自由”、“打倒王陵基”等口号。国民党当局于4月20日夜,出动大批军警进行大逮捕,骏达在石室中学被捕,囚于成都将军衙门国民党四川省特委会看守所。在狱中多次审讯,虽受尽酷刑,皮开肉绽,或整天罚站于烈日下,水米未沾,饥渴难忍,仍坚贞不屈。狱中难友赞扬说;“刘骏达同志非常坚强!”12月7日,骏达在成都十二桥英勇就义,时年39岁。 1950年1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持举行了“成都市各界公祭革命烈士大会”。20日为烈士们举行了公葬仪式,将烈士们安葬于成都外西青羊官二仙庵墓园。196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十二桥死难烈士墓为省级保护单位。 骏达对历史、文物考古和金石篆刻均有研究,遗著有《蜀文仕考》、《长沙出土文物考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