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贞同志简介:

冀鲁豫边区抗日第四中学一分校 一、学校概况 1945年7月阳谷县城解放,全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为了培养革命建设人才,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在阳谷创办一所干部培训性质的学校,遂于8月在县城原中学旧址,成立冀鲁豫边区抗日第四中学一分校。办学宗旨是适应革命需要,培养革命干部。 当时由边区四中派人来接收敌伪时期的中学、师范,组织筹建分校。阳谷县长岳舜卿指派李鸣陆、崔才等协助筹建工作。岳舜卿以县长兼校长的名义发布告,动员敌伪时期中学和师范的学生回校学习,教师继续任教,同时招收新生;岳县长还亲自动员他家岳海及附近村的学生回校或报考。起初招一级两个班学生120人,1946年招二级1个班60余人。原中学师范的50多名学生编为1个班,后因有的学生被抽调参加工作,人数渐少,遂将这个班学生编人一级两个班中。1946年还建立了中学附小即高级班,招生60余人,校长为崔衍勋,教师有熊兰生、武子栋、谷何。 1946年底,国民党新五军进犯范县一带,为了有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学校由县城搬到七级大杨庄。此时又招三级1个班60余人。1947年初搬到东阿县秦老庄,和抗日第四中学本校合并。分校一、二、三级分别并人本校五级、八级、九级,上年参加土改工作队的学生回校后并人六、七联级。当时校长是张海萍,副校长傅毅远,教导处主任田民。因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学校不能固定在一个校址。有时为躲避敌人的袭击和轰炸,师生住在农民家里,在树林里上课。 二、学校领导机构和教职员 分校隶属于冀鲁豫边区党委和政府领导,由边区教育处管辖。直接领导是边区第一地委和专署(以后划归第六地委和专署),同时还接受边区四中和阳谷县委的领导。学校主要负责人是校主任(即校长),下设教导处、总务处等机构。政治领导核心是党支部,设政治指导员(即支部书记)。当时人员情况是:分校主任李玉慈,教导主任林翔(又名金默生),教导员范新平、吴忠民,教导干事王秀阁(女)、马凯民(女),政治指导员崔才(又名崔存才)、范新平,总务处负责人王敏,会计刘安仁(已故),管理员隋继春(已故)、杨噩(已故)。 教员有李鸣陆(又名李玉宏)、崔跃南(又名崔存斗,已故)、张含贞(又名张蕴淑,已故)、张松坡(又名焦衍祜)、杨志宏(又名杨宗汉,已故)、郎镜如(已故)、吴忠民(兼)、范新平(兼)、王社光(又名王会祥)、吕廷枢(又名吕秉钧,已故)、胡学达(已故)等。 1946年秋,李玉慈去边区党校学习,由阳谷县委宣传部长阮浩兼任学校负责人。 党支部成员是李玉慈、崔才、范新平、林翔、郎镜如、吴忠民、张松坡。学生会成员有杨宪敬、周作栋、周凤兰(又名周森,女)、苑清洛、翟世春(已故)。 三、学生来源和分配 学生来源有几方面:党政军中年龄较小的同志(当时称“红小鬼”);革命干部军人的子女;各地抗日高小保送和考入的优秀学生;从敌占区投身革命,通过党的地下机关介绍人校的进步青年;各地选送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儿童团的干部;根据地机关干部在职培训。如一级学生周作栋、秦广荣、陈振元、陈明昌、刘文宿,都是地下党员;周凤兰、杨先梅(又名杨坤,女)、邱笑是革命干部子女,原来在外过流亡生活,无家可归;林斌是革命干部亲属;林岩(又名王学军)、周义秋(又名周介民)、孙兴和是机关选送的在职干部。 学校没有固定学制,革命何时需要,何时抽出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学生成批的被分到军区、军分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工作,及时给各部门输送干部;还有部分学生保送进冀鲁豫建国学院、军事干校继续深造,有的留校工作,如苑清洛、杨宪敬、秦佃文、陈克明留校任教导员、管理员;还有的跟随大军南下,如韩庆丰、魏玉湖随部队南下大别山,刘文宿在冀鲁豫九地委报社工作岗位上南下贵州。 四、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 为了培养干部、快出人才的需要,从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增强写作能力出发,学校以政治、语文为主要课程。 政治课主要内容是,结合党的中心工作,讲授党的方针、政策,以便于学生参加减租减息、增资增佃、征收公粮、支前、土地改革和其他突击性的工作。主要教材有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反对自由主义》、刘少奇《新人生观》、朱德《论解放区战场》、艾思奇《社会科学概论》以及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理论。教学目的在于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除联系革命斗争实际学习革命理论外,还经常邀请上级党政领导来校作政治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当时地委书记申云浦曾多次到校作政治报告。 语文课,主要选学毛泽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和鲁迅《阿Q正传》等。为激发学生的爱国革命热忱,还讲述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诗文,如岳飞《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选讲一部分通讯报道、党报社论和文艺作品。 为开展减租减息和征收公粮的需要,数学课只选学了四则、比例和代数部分内容,而未系统开设。其他课程,多根据实际需要和师资条件开设,如农业知识、历史、地理、音乐等。没有正式课本,讲义都是教师自编,学生刻版油印的。 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学校行动军事化,一切活动都是集体统一的,有较强的部队特点和作风。学生分年级、班、组,相当于部队的连、排、班。早操、开会、上课、行军、住宿,都以班组为单位。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被夹子”,是用小木棒做的象篮子鼻样的东西,行军时背着被子,上课时放在地上做凳子,膝盖当课桌。 学校政治空气浓厚,党的组织虽不公开,但组织严密,发展党员和党的集会均以秘密方式进行。年龄大、表现好的学生随时被吸收入党。‘苑清洛、杨宪敬、周凤兰、杨先梅、翟世春、胡欣之等都是在学校入党的。学生每周开一次生活检讨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地、县和学校领导人经常利用周会和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7五、学校经费、师生待遇 学校经费由上级财政拨粮、款,学费、讲义费、医疗、伙食,全部实行供给制,家庭困难的和无家可归的还发给衣服。政府还在城西任老伍村周围拨给50亩地,学校买了耕牛、骡马、大车。为改善生活,还养猪。由专人分管生产,学生轮流参加劳动。教师也是供给制,每月发给一定数量的小米作津贴。 六、学校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这所学校从创办以来,始终是边学习,边参加革命斗争实践,为群众革命斗争服务。根据革命需要随时抽调学生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冬曾组织部分学生到农村参加减租减息。1946年下半年,抽调学生30多人,参加阳谷土改工作队,历时半年。在校学生经常到集镇和农村,进行革命形势和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宣传。1947年,全校师生又组成工作队,参加土改复查。土改结束后,又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在参加地方群众运动中,有不少师生立功受奖。 经过战争洗礼和艰苦锻炼的学校领导和师生,建国后走上了全国各条战线。南至康藏川黔,北至内蒙、东北边疆以及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分布在党政军、科研、学校等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文作者崔衍双,1930年生,中共党员,1982年在阳谷县计委任副主任时离休。作者系冀鲁豫边区四中一分校一级学生,此文根据李玉慈、崔才、范新平、张松坡等提供材料整理。 (原载《阳谷文史资料选编》)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张含贞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