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清兰同志简介:

一九四四年寿张县解放前夕,农村的汉奸钉子拔掉了,日伪军龟缩在城里不敢出门,在抗日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村普遍成立农会、模范班、妇救会、儿童团、姊妹团等组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时正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材,充实农村基层。 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日寿张解放,十一月在寿张一区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原寿张县一区白岭村(现属台前县孙口公社)成立了抗日第六高小,简称抗高,校址在地主陈开动家的一个大院子里,一区区政府委托白岭村农会招生。学生来自本村的儿童和附近村上农会介绍来的一些进步青年。他们多数走读,离家较远的同学在校食宿。那时仅有二个班,七十三名学生。读的是抗日课本(冀鲁豫边区政府编印),设有语文、算术、常识、唱歌、图画。学生除上课外,就是参加村里的减租减息斗争。校长庙一区文教助理员陈永嘉兼任。教师有赵强、吕月真、刘鲁良、刘庆峰、吕清兰。一九四五年春,首批学生毕业,学生有的升人边区一中继续深造,有的到抗联或边区政府工作,大批的到农村当小学教员,一面教书,一面做些农村工作。当时的办学经费由区政府拨款,教员待遇是每月三十斤小米,另有津贴补助。 一九四六年春,抗日高小由白岭村迁到现在的阳谷县修防段机械队,学生由原来的两个班扩大到六个班,四、二制,一至六年级都有。毕业时间不固定,根据形式需要,随时动员参加工作。 当时的校长是岳修刚,为了贯彻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组织学生勤工俭学搞生产。学生在东大堤里种了七亩多地,还在护城河半坡上种了很多蓖麻,还买了头驴,自己磨面,这一年的收入,解决了学生的书籍、文具的费用。住校生解决了伙食,走读生分得四十三斤高梁,一部分烧柴。 。学校还组织学生到濮县参观(濮县是冀鲁豫行署驻地),冀鲁豫行署主任晁哲甫、贾心斋、韩哲一、段君毅都接见了参观的学生,并且讲了话。潘复生还组织参观了行署男女老少干部在工作之暇的纺织活动。回校后,学校中组织了两个大组,男生组下地生产、磨面;女生组在校纺织、刺绣(绣慰问袋),大生产运动搞得热火朝天。一九四七年,国民党进攻黄河以南,敌机经常来寿张轰炸,全校分到四处,到西影唐的教师有王一珍,王颂奇、崔栋民。到刘庙的教师有刘俊明、武夫,张志华。到刘垄斋的教师有吕月英、曹子珍。到前三里的教师有耿干臣、赵彩浙。当时正值羊山战斗、鹅鸭坡战斗,寿张紧临黄河,成了战斗的后方阵地。现在的台前县台前公社的杨岗r、曹柚建立了兵站。曹岭、白岭、刘奎斋、层岭、后张成了后方医院,住进了伤员。妇救会赶制军鞋、慰问袋;青壮年模范班抬单架,运送粮食弹药;儿童团站岗放哨,除奸防特。学生更不例外,分到各医院去护理伤员。抗’日高小的师生全部投入服务站勤的工作。 一九四七年秋后,形势好转,区政府指示把分在四处的抗高(高年级)集中起来,校址设在现在的台前公社的长训村。当时的主任是高金良,后来又派来校长岳修巳。教师有吕继译、耿干臣、谭士晋、郭聚财、张光华。教师的待遇,由政府发给小米,甲等教员二百八十斤,乙等教员二百六十斤,丙等教员二百四十斤。学生有甲乙丙三个班,共一百二十七人。课程设语文、算术、唱歌、体育、政治、常识。这时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参加村里的土改斗争。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吕清兰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