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1920-1985)广西龙州人。1936年参加革命,不久加入张爱萍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到延安,在安吴堡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木刻研究班研究木刻,作列宁头像木刻一幅(此幅木刻后来作为苏联《国际文学》刊物封面发表,并在冬宫展览),1938年10月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与团长胡一川、团员彦涵、罗工柳一起,东渡黄河,奔赴晋东南抗日前线,途中办木刻展览,鼓舞民众抗日,1939年,作木刻连环画一套(30幅左右),后带到重庆,受到徐悲鸿赞赏,同年4月到沁县后沟村《新华日报》(华北版)从事木刻工作,并任《新华日报》特派战地记者,此后5年间,刻有50多帧木刻插图、漫画,其中 有《仇》、<奋勇抵抗》、《保卫晋东南》、《纪念抗战二周年》、<打倒日本法西斯》、《坚决抗战到底》等等,为抗战文艺做出了贡献。并开始文学创作生涯,随八路军转战各地写了60多篇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完成小说《鸡毛信》,同时与彦涵合作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套,1944年返回延安,在鲁艺学院美术系工作,不久参加陇东民间文艺调查团,后调至中央军委政治部工作。1945年参加中央军委东进纵队,在承德《冀热辽日报》任特派记者,后任新华总社特派记者,兼《东北日报》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受命到朝鲜前线采访,先后往返3次,历时15个月,1957年被下放到三门峡工地,1965年又被下放到河南林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80年起,任《人民日报》记者,病重期间顽强与病魔搏斗,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息。 华山在四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写出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好作品,有歌颂军民抗日的电影<鸡毛信》,记录解放战争时期形势的新闻特写《踏破辽河千里雪>、《承德撤退》、《英雄的十月》,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清川江畔>、《万里纵横到处家》、《炮兵连的光荣枪)以及报道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童话的时代》、<神河断流》、《大戈壁之夜》等等。80年代,他带病上前线,写下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名篇《战士嘱托的报告》,获解放军总政治部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