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采甫 刘采甫(1910-1969)山东曹县刘岗村人。雇农出身,农忙时为地主种地,农闲时学戏并跟本地高调梆子戏班演出,先演花旦,后因变嗓改唱彩旦。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担任本村农会主任,领导贫苦农民进行抗日救亡、减租减息、斗恶霸、除汉奸的斗争。在反“扫荡”中,他曾借日军逼他带路之机,巧妙地把敌人引入歧途,使边区免遭损失,当日寇把他和一部分群众逼进水坑泡了3天时,却始终未向敌人泄露我党我军的半点机密。 1944年初,为加强抗日宣传工作,他组建了光明剧社任社长,是年5月,奉上级指示光明剧社同冀鲁豫五军分区宣传队(大弦戏)合并为群众剧社,他仍任社长。在这期间,结合当时斗争形势,他组织剧社排演了《新贫女泪》、《为国除奸》、《风波亭》、《闹登州》、《岳家庄》等,还新编了《猎虎记》等新编历史剧,活跃在抗日军民之间。有时他们直接同敌人战斗,农忙时,他们晚上演出,白天帮助群众抢种抢收,边区人民称他们是“能唱戏、能劳动、能打仗的多能剧社。”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采甫带领剧社随军转入到解放战争中,1947年8月,部队奉命南下,群众剧社奉命与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六旅的战防剧团合并为冀鲁豫民艺剧社,刘采甫任社长。这时剧社的装备、实力以及演员的素质有很大提高,他除组织剧社搞战勤工作外,以主要精力用于组织剧社排演了大量的、适应于解放战争形势的新戏。当需要剧社分班在两地同时演出时,他亲自登台,曾在现代戏《三劝》中饰演张大良、古装戏《薛金莲》中饰演薛金莲、《雷振海征北》中饰演公主、《法门寺》中饰演刘媒婆等,都表演得维妙维肖。 刘采甫最关心同志和群众。无论剧社到哪,行军再辛苦,他先把同志们的休息处安排好,而后才考虑自己,夜晚总是亲自查岗,给同志掖好被子,他帮助房东挑水、扫地已成了习惯。他关心每一个同志的成长,有不少演员说:“犯了错误怕社长,思想通了想社长”。他的模范行动,给人以深刻影响,一次剧社在渡黄河时,由于装戏箱的车辆过量压得浮桥吱吱下沉,而剧社过不去会影响整个部队的战斗行动,在这紧要关头,他带头从车上背起一个大戏箱,纵身跳入黄河,随即又有十几名青年也跳下河,他们硬是把戏箱扛过了黄河,上岸后,湿透的棉衣上结了一层薄冰。 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后曾任新乡市青年豫剧团党支部书记、新乡市戏曲学校校长、新乡市文化局副局长等职。他始终保持了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紧密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培养出很多文艺新秀,为党的文艺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却蒙受冤屈,含恨成疾,病逝于河南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