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萍(1914-1966)山西平定县人。本名白虹,又名白荫福。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在高小就读一年后,即为挣钱糊口而辍学当了店员。 1937年7月,在太原参加了薄一波主办的军政干部训练班,9月参加牺盟会决死纵队一总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1939年9月,在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江萍参加革命队伍后,主要从事党的文艺宣传工作。在抗日根据地时期,担任晋中和顺县剧团团长,从事编剧、导演工作,有时也充当演员兼司乐(拉胡琴),由于他的精彩表演,赢得了根据地人民的喜爱,人们亲呢地赠送给他艺名“砂锅丑”。人民群众看了他们演出的抗日救亡的文艺节目后,纷纷送子参军,支援八路军,参加抗日斗争。此后,他被调到太行四军分区政治部任宣传科长兼宣传队长,他带领宣传队,沿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方向,到基层单位,为部队和群众作巡回演出。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立后,江萍先后任长治市图书文化馆馆长、中共长治地委宣传部部长、长治县委书记、山西省委宣传部教育处副处长、理论宣传处处长、文教处处长等职。1,955年至1958年8月,。担任山西省文化局局长,此后又担任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文艺工作。 江萍长期从事文艺工作。为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致力于山西地方戏曲的研究与改革、创作与演出。他相继组建了山西晋剧院、晋南蒲剧院、北路梆子剧院、上党梆子剧院。亲自加工整理了《小宴》、《杀宫》、《算粮》、《表花》、《挂画》等一批传统折子戏。在焕发老艺人青春活力、,培养艺术新秀、:拍摄地方戏曲舞台艺术片、参与晋剧《三代人》、蒲剧《蛟河浪》、眉户戏《涧水东流》、《-颗红心》等剧目的创作与演出等方面,都付出了很大心血。他直接参与创作的话剧有《刘胡兰》、《太行英雄》。 江萍在群众文化工作上,也作出了突出成绩。他主持创办了《文化周刊》,编选过《山西歌谣》(在以后出版的《山西诗歌选》、《山西文艺评选》、《现代咏晋诗词选》、《咏晋散文游记选》中,均收入了他的作品)。他着力培养了昔阳、临猗两个文化工作典型县,在全国文化现场会上作过介绍。他组织培训了一批农民诗人、画家、音乐家。还亲自带领文化工作队,上山下乡演出,深受农民欢迎。 江萍的名字,与山西省的戏剧艺术、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紧密联在一起。“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8月31日江萍被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