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1921-1982)山东聊城县湾里村人。原名李纯刚,笔名若青、柳溪。194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任山东莘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宣传科科长、冀鲁豫边区各校总会民政干校大队长、《群众生活》杂志社长(兼编辑)、冀鲁豫八分区大众剧社指导员、《平原文艺》编委、冀鲁豫文联常务理事、民艺剧社业务团长等职。 他在冀鲁豫边区从事革命文艺工作时,创作发表过的文艺作品有儿歌《三杯酒》、《石榴花》、《小刘计》,通俗故事《西门豹治邺》,短剧《堵口子》,豫剧《陈三倒粮》等;发表过的文章有《怎样解决农村剧团的剧本问题》、《怎样编唱词和道白》、《宣传走群众路线的好样子》、《加强新旧年关的演唱活动》、《关于戏剧编演问题研究》、《胜利花鼓和生产舞的观后感》等。.t对当时冀鲁豫边区文艺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大众剧社任指导员、民艺剧社任业务团长期间,团结同仁,组织演出过不少反映抗日斗争生活的剧目,为剧团的业务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任<群众生活》社长及<平原文艺》编委期间.,注重培养文艺队伍人材,积极反映社会现实,贯彻党的文艺政策,从事了创造性的劳动,受到同行们的信赖,成为冀鲁豫边区文艺界知名人士。 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后任平原省文联常委、曲协主任、剧协主任、文教厅艺术科长、文联副主任兼戏曲改进委员会主任等职。1953年调文化部中国戏曲研究院,先后任剧目研究室副主任、表导演研究室副主任、编辑室主任、戏曲演员讲习会教务长、<戏曲研究》执行编委兼《剧本》月刊编委。1961年调河北省梆子剧院任院长,1964年任河北省文化局剧本创作室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河北省文联委员、河北省剧协副主席。在从事文艺领导工作的同时,继续编写剧本、发表评论文章,整理改编的剧本有京剧《信陵君》、《杨卅碧血》,豫剧<小姑贤》、《桃李同春》,河北梆子《柳毅传书》、《白蛇传》、《柜中缘》、((汴梁图》等;发表的戏剧文章有《试论我国戏曲艺术综合性的特点及其规律》、《谈鬼神戏》、《对神话戏的一些看法》、<漫谈剧作中的真人真事问题》、《培养和训练戏曲二代的几个根本问题》、《四川省剧目的发掘整理工作》、《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之花——评现代戏联合演出》、《河北省现代戏曲观摩演出散记》、《说豫剧<朝阳沟)的语言艺术》等。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刚忠于党的文艺事业,正确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在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上做出过很大成绩。1959年“反右”时,曾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打击(1962年春平反),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打击,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粉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他焕发青春,积极勤奋,带病坚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