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心 陈竹心(1912-1982)河南濮阳县南田村人。原名陈庆节。他幼读私塾,后读学堂,曾在开封上中学,岳到北京上大学肄业返乡,应邀在北田村、岳村教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他于1938年在家乡河南濮阳参加抗日工作,1941年加入我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42年春,日军对濮阳西北部沙区“扫荡”,他与其他同志化整为零突出重围,到尚和县二区任区长。昆吾县建立后,他到县文教科任督学,后到大公团(现濮阳市大平调剧团)任团长。到任后,按照党的文艺方针,对剧团进行教育、改造、整顿,使这个旧的文艺团体焕然一新,接着就排演了历史剧《风波亭>。 1946年春,他任昆吾县众艺剧社社长。这个剧社全是十几岁的儿童演员。在建社开始不久,国民党军就疯狂地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他按县委指示,带领剧社的小演员们,转移到了山东寿张、东阿县境,边学边演,靠演戏的收入解决了50多人的衣食。1947年春他又把剧社带圃昆吾县,,参加了土改复查。11947年5月,他带领昆吾县众艺剧社集体参军。但在部队整编的后期,因演员们年龄太小,上级决定留交地方,暂由冀鲁豫第五中学代管。1948年5月改昆吾县众艺剧社为冀鲁豫四专署新青年剧社。1949年8月该剧社又改为濮阳专区文工团。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真担任这个文艺团体的社长、团长。 剧社在归属第五中学期间,生活较为稳定,他重视对这批年轻文艺工作者的培养提高,在文化和业务学习上安排得紧而有序,并亲自担任语文、历史和戏剧知识课的教学工作。通过学习,演员们的文化和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以后剧社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昆吾县众艺剧社到四专署新青年剧社期间,他按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他编写韵历史剧有《醉打蒋门神》、《陈胜与吴广》、《红娘子起义>、《洪秀全起义》、《黄巢起义》、《投笔从戎>、现代戏《刘正义参军》等,作为剧社的演出剧目及时上演。在这期间,他按照刘伯承司令员的指示,以廉颇与蔺相如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编写了一本三部历史剧《完璧归赵》、《渑池赴会》、《廉蔺交欢>,上演后收到很好的效果。以后为配合整党整风、抗美援朝、互助生产、宣传婚姻法等中心工作,他又编写了《招贤馆》、《信陵公子》、《互助生产好》以及根据赵树理小说改编的《罗汉钱》等。他还把京剧、评剧等剧种的剧目《闯王进京》、《三打祝家庄》、《关羽之死》、现代戏《小女婿》等移植为豫剧演出。为给几个老演员安排演出,他还整理了一些传统戏如《反徐州》、《反西唐》、<三上轿》等。 陈竹心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8月调平原省文化局任办公室秘书。平原省撤消后调到北京,先后任中国京剧院三团副团长、北京实验京剧团副团长、顾问等职。此后,他与其他同志合作参与编写了现代戏《山村姐妹》等剧目。他多次率剧团到各省、市、自治区巡回慰问演出,并与张国楚同志一道率领京剧团出国到朝鲜、缅甸、希腊、土耳其、突尼斯等国家访问演出。在“文化大革命”中,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平反,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