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原名赵树礼。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跟父亲学会各种农业技术,还在八音会学会吹拉弹唱。1925年夏,他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是闹学潮驱逐校长姚运中的策划领导者之一。1928年春,反动派抓捕闹学潮的带头人,赵树理逃进岳阳山,后在阳城望村大庙里学庙堂音乐。1928年秋,沁水县招聘小学教师,赵树理名列魁首,分配在薪水比较高的西关模范小学教书,引起同行的嫉妒。1929年初,有人告密,说他是共产党,被国民党县党部逮捕解送到省陆军监狱。1932年到河南清华镇一家笔铺当学徒,工余继续写作和阅读进步书刊。1933年春,入西北影业公司演员训练班学习,在影片《千秋大业》中扮演冬烘先生,影片尚未拍成,公司即宣告解散。1934年至1935年,在山西教育学院赋闲,这期间,他写作了20万字的文艺作品,大多发表在《山西党讯》副刊。1936年夏,到长治上党乡村师范教语文。“七·七”事变后,他参加长治牺盟会宣传队,后调任阳城县牺盟会区特派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夏,阳城牺盟会被阎锡山捣毁,他回到长治中心区,在五专署民宣科任科员兼烽火剧团团长。1939年夏,调《黄河日报》编《山地》副刊,后调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报》编副刊。1940年夏,调《新华日报》当校对。1941年春,《新华日报》附带一个专发敌占区的小报《中国人》,他调去编副刊。在上述为三个小报编副刊期间,赵树理写了四、五十万字的鼓词、快板、小说、杂文,颇受群众欢迎。1941年冬,调太行区党委宣传部,写了反会道门的戏《万象楼》及历史剧《邺官图》、《韩玉娘》。1942年5月调北方局党校政策研究室工作。这时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经发表,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下,他更加努力深入工农兵,以晋东南老区新的人物、环境为描写对象,次年四月,在左权县听到一对青年为追求婚姻自由被混进村政权的坏人害死的故事,写成了深受广大群众称赞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年10月写成《李有才板话》。同月,新华书店成立,赵树理调去当书店编辑,书店附带出了一个《新大众报》,他又负责编副刊。1944年写了报告文学《孟祥英翻身》、鼓词《-等英雄庞如林》,还写了小说《地板》。1945年冬,赵树理写成了《李家庄的变迁》。1946年至1947年,写了《福贵>、《催粮差》、《刘二和与雪继圣》、《小经理》、《邪不压正》。这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农村现实关系和斗争生活,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农民形象。1950年赵树理当选为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主编《说说唱唱》,写了《登记》、《石不烂赶车》。1955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里湾》。此外,还创作了《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千农家潘永福》,以及上党梆子戏《十里店》。他以极大的热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变革,在这些作品中,他所描写的内容,成为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的真实的历史画面。赵树理在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曲协主席,并任《曲艺》编委、《人民文学》编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赵树理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杰出作家,是实践了毛泽东文艺方向的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的巨大变革,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发扬文艺的民族传统、文艺的大众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富有成果的贡献。“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赵树理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不幸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而死,终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