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1909-1968)河南清丰县东大屯村人,原名韩清彦。他在农村原是一个有文化、热爱戏曲艺术的知识分子。1939年7月,他参加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救国总会领导的大众剧社,因他在剧社年龄最大,人都称他为“大老韩”。起初他演话剧,扮演《松花江上》、《死亡线上》等戏的老头。由于他生活经历丰富,社会知识宽广,演得十分逼真,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也在剧社内部赢得普遍尊重。他多才多艺,会拉坠琴,能敲板鼓,实际是一个的板腔、念白、表演的执导者。1941年夏天,他被提升为戏剧教员,负责本团排练和演出。他没进过艺术学校,没读过普通中学,也没拜过师、学过艺,担当这副重担,全靠他的艺术才智、刻苦钻研精神,和虚心向同行、民间艺人求教。他对文艺大众化贡献最大,坚持以戏曲和曲艺形式,演唱抗日内容的节目。并创作了许多坠子唱词和好多个深受群众欢迎的剧本。他的代表作有高调剧《沙区“扫雷”》、《谁是救星》、《反庞东来》、《皖南事变》、《清明节》等。在解放战争初期写的《刘敬戏妻》,曾在边区许多戏曲剧团上演。1942年边区实行精兵简政,除军区战友剧社外,各剧社一-律撤销,韩明来到战友剧社,他仍是高调(豫剧)剧的负责人。他将秧歌剧《春桃》改编为高调剧,并由他执导,还编演了高调剧《王进财》。1944年重建大众剧社,他又回到“新大众”,把京剧《逼上梁山》等移植为高调剧,并修改整理了《反徐州》等一批豫剧传统剧目上演。韩明的一生与戏曲曲艺结下了不解之缘。1946年调他到南华县(现鄄城)工作,他写的反映农民翻身斗争的坠子《刘大眼还家》,曾刊登在《冀鲁豫日报》,并被广泛演唱。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立后,韩明随军进贵州,先任遵义城关区长(当时遵义尚未建市),后任贵阳市委副秘书长。对党的文艺事业也极为关心,凡涉及到戏曲改革和艺人改造他都事必躬亲。“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