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光安(1918-1947)河南南乐县烟庄人。又名魏荫田,出身于农民家庭。魏光安早在青少年时就受到党的教育,1929年入南乐县第一高小读书,在中共地下党员的校长、教师启发下,萌发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1932年,他考入了河北省立大名第七师范。这时的大名七师,是直南(河北省简称直隶)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不少著名学者和共产党人在这里任教,为革命培养人才。魏光安在这里读书四年,不仅学到了许多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懂得了怎样救国救民的道理。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完成党交给的一切任务。他利用春节拜年活动的机会向本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展了七、八名党员,建立了烟庄第一个党支部。1938年,他被调南乐县抗日救国会工作,在此很快组建了一个小型宣传队,活跃在全县城乡。1939年2月,他又被调冀鲁豫边区抗日救国总会宣传队任指导员。同年5月,“总会”宣传队改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救国总会大众剧社。魏光安仍任指导员。当时,国民党的专员丁树本,下令取消了大名二区救国会,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对。魏光安按照“总会”的指示带领剧社参加了反对丁树本的游行示威,并带领剧社亲赴大名二区进行演出,揭露国民党取消大名二区救国会的罪恶谋。之后,他又带领剧社为边区第一个内黄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的庆祝大会演出。1940年12月,剧社社长王鸿猷奉命赴太行学习,魏光安负责剧社的全面工作。他带领剧社全体同志,为适应战争环境的变化,时而集中,时而分散,完成了宣传演出任务。1941年4月,日伪军对我沙区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大“扫荡”,大众剧社遭受了比较严重的损失(一人被俘、三人牺牲)。但是,大众剧社在他的领导下,并没有因此而垮下来,相反地更坚强了,成为一支敌人打不垮、拖不散、分得开、合得拢的文艺轻骑兵。在这次反“扫荡”中,根据演员的亲身经历和群众的反映,他组织剧社自编自演了豫剧《沙区大扫荡》,揭露了敌人的惨暴罪行,对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起了很大作用。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又组织力量编演了河南坠子《控告亲日派》,有力地批判了国民党不抗日反而血腥镇压革命力量的反革命嘴脸。1942年,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大众剧社奉命撤消,他去边区文联工作。9月27日,日军对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他英勇作战,身负重伤,伤体好转又投入紧张工作。1944年,区党委指示恢复大众剧社,他任剧社社长,组建了一个以演历史戏为主的文艺团体,为搞好剧社新老同志的团结,他经常和大家促膝谈心,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使剧社经常保持一个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为宣扬大众剧社的群众工作,《新地》刊物还刊载了魏光安的《大众剧社在马桥》的报道。’1946年,大众剧社改为文工团,他调边区文联工作。1947年在整党中,魏光安含冤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