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生,原名房世祯。1931年4月生,原籍山东省长清县。1945年5月参军。1945年12月调入冀鲁豫(边)军区战友剧社演奏二胡、小提琴等乐器,1949年后任乐队小提琴首席。曾用二胡、小提琴参加《白毛女》、《血泪仇》、《刘胡兰》、《王秀鸾》等大型歌剧,及《黄河大合唱>、《淮海战役组歌》等剧目的演出伴奏。小提琴曾上演四重奏获得好评。并多次下连队进行辅导和乐器培训。曾参加解放东明、长垣和淮海战役的战勤服务演出工作,此间被评为工作模范、荣立三等功各一次,并多次受到嘉奖。1948年创作歌曲《入城四要四不要》,在部队大为推广,并刊登于冀鲁豫军区《战友报》。1950年曾创作女声独唱讽刺歌曲(歌名已忘),并刊登于平原省《平原杂志》上。曾任平原军区文工团乐队副分队长。1952年3月调华北军区文工团后,曾参加抗美援朝、西藏平叛、援越抗美的演出服务工作。1956年赴朝参加为中立国的演出。后多次参加国家组织的演出。此间曾创作民乐小合奏曲等,在演出中受到好评。曾任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乐队队长、战友京剧团副团长。1986年10月离休,原级别14级、文艺六级。方萌方萌,原名房世亨,曾用名方猛。1925年4月生,原籍山东省长清县。1939年4月入伍,在山东纵队六支队(后改为教三旅九团)宣传队工作,194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底调教三旅政治部“挺进剧社”。演过不同类型的多种角色。1941年,在多幕话剧《第五纵队》中,扮演了一位既风骚、又泼辣、且有民族意识的旧军官姨太太。在鲁西军区党代会上演出获得成功,得到群众的好评。从此,他在军区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话剧《范筑先将军》中饰姚第鸿,在歌剧《白毛女》中饰王大春,在部队歌剧《王克勤班》中饰王克勤,在《两种作风》中饰指导员等。1942年2月调冀鲁豫军区战友剧社。1943年,在战友剧社创作了独幕话剧《张三爷》,此剧是反映军民团结抗战的题材,同年在冀鲁豫军区《艺术战友》杂志上发表。1945年10月调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前进剧社”任分队长。在1946年解放战争中,他深入前线进行战地采访,常常是在敌机轰炸、弹火纷飞下躲在简陋的掩体内赶写通讯报道,所写通讯有多篇被新华社采用转发。其中,反映张峰集战斗的《水里漂着的两顶钢盔》,发表在军区《战友报》上(1946年10月21日),许多报刊都转载了此文。晋冀鲁豫宣传部曾发文表扬方萌为“优秀通讯员”。同时,还创作了独幕话剧《吴团长》,反映英雄部队二十旅五十八团吴忠团长,在张峰集战斗中的英雄事迹。此剧由前进剧社演出,对官兵鼓舞很大。为此,七纵队党委给予前进剧社集体通令嘉奖。同年冬,他又深入七纵二十一旅,写出《好班长袁占梅》的调查报告,受到旅政治部姜思毅主任的好评。姜亲自签发到部队,官兵们掀起了“学习袁占梅班长领导方法”的活动。1947年3月,第一、七纵队合并,调入一纵队十九旅任宣传队长。1947年6月战略反攻阶段,离开了晋冀鲁豫边区,随一纵队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湖北省军区、广州军区文艺部门工作。1963年转业到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主持工作后,大胆启用了一些出身虽复杂但有才干的艺术人才,在短期内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花鼓戏剧目,其中《补锅》、《打铜锣》1965年在中南地区会演中获“演出奖”、“演员奖”和“舞美奖”,并与《烘房飘香》一起由珠影拍成舞台艺术片,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如李谷一、李小佳、凌国康、彭复光等,后都已成为知名的表演艺术家。后调株州文化局和株州市文联任领导职务。1985年离休,离休前任株州市文联主席,行政14级,副厅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