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羽,1927年11月生,山东省济宁市人。读高中时因家贫辍学,当小学教员。1946年3月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先在教育学院,后转艺术学院学习文学。学习期间曾参加太行、冀南等老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撰写过十余万字的土改经验总结的文章,曾在《冀南日报》全文连载发表,并由王任重同志作序。1947年刘邓大军渡黄河作战前后,在黄河北岸馆陶、冠县的野战医院编印《光荣报》(光未然同志任主编,刘大海和乔羽任编辑,金浪任美术编辑)。全份报纸现存中国军事博物馆。在校学习期间,作为创作实践写过一些诗歌、小说、秧歌剧等,有的在《北方杂志》、《冀鲁豫文艺》等刊物上发表,有的曾获北方大学文艺创作运动奖。1948年8月华北大学成立,调入该校三部戏剧创作室,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在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剧协、中央文化部所设的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54年参加中国作协、中国剧协,后来又参加了中国音协。曾长期在河北邢台地区深入生活,挂职担任过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公社党委书记等职。“文革”结束后,1978年起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院长。1992年辞去院长职务,从事专业创作工作。现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创作有歌剧《花开满山头》、《果园姐妹》(曾获共青团中央和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儿童文学奖)、《杏林记》、《矿工的女儿》(与吕朋合作),儿童歌舞剧《割草》、《森林的宴会》、《湖》、《宇宙的俊马》、《鲤鱼妈妈》,电影剧本《红孩子》(与时佑平合作),话剧《胜利列车》(与逯斐合作)、《杨开慧》(执笔)等。另有述事诗《龙潭故事》,歌词近千首,其中广为流传的有《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祖国颂》、《人说山西好风光》、《牡丹之歌》、《思念》、《说聊斋》、《难忘今宵》、《夕阳红》等。结集出版的歌词集有《乔羽的歌词》、《小船儿轻轻》等。还曾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纪录影片《敬爱的周总理永垂不朽》的诗词、解说词的写作。许翰如许翰如,原名林经济,后改名林犁田,曾用名林礼宸,笔名梁滔。1921年出生于安南(即现越南)。福建金门烈屿人。1936年参加暨南实验中学等校支援绥远抗日的爱国救亡运动。1937年5、6月间于山海工学团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参加延安整风运动;曾于延大、鲁艺、中央党校六部学习;后调延安中央管弦乐团任组织干事。1947年随团赴葭县神泉堡区搞土改,后过黄河到山西三交又至河北冶陶,与晋冀鲁豫人民文工团(团长李伯钊)汇合,任代理指导员(指导员孟波),随后参加“三查”运动,任学习委员。1948年1月赴冀南地区威县潘固村参加土改,与夏振秋负责整党工作,同年3月调任五区河里庄任土改工作组副组长(组长由该区宋政委兼任),仍负责整党工作。时逢新春佳节,和群众一起娱乐,参加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和歌曲《做个党员》的演出。为配合工作需要,曾采用冀南小调编写了歌词宣传“土地法大纲”,还编唱了《刨树歌》等,,颇受群众欢迎。工作之余还向群众学习民歌并采风,记录了“盼五更小调”、“十大劝”、“媳妇要上学”、“翻身歌”、“摘棉花”、“婚姻自由歌”、“皇协军反正”、“兄妹顶嘴”、“对花”等冀南民歌小调。同年秋季、,调华北军政大学文艺工作团任团长,后调解放军文艺社、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文化部工作。于1984年离休,离休前任文化部教育局局长,行政11级。现任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并曾兼任《新文化史料》主编。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作的《<抗敌歌>鼓舞我们在异国抗日救亡》-文,荣获由《中共党史资料》、《中华魂》、《统一论坛》编辑部发起的《烽火忆抗战》征文活动优秀奖,并收入《烽火忆抗战》书中。其论文集《迟到的祝贺》已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