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贤弼同志简介:

冯贤弼(1921- ),又名苏岗,普陀区勾山镇观碘头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春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时期,曾任新四军政治部除奸保卫部审讯科长、浙东纵队政治部保卫科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军事调处执行小组中共方联络官、团政委、三野二十军保卫部长等职。建国后长期在外交战线工作,曾先后任我国驻外使馆一等秘书、政 务参赞,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副局长等职。1984年离休。冯贤弼,1921年1月9日生,兄妹八人中排行第五。1928年起,他在勾山延武小学和私立舟山初级中学读书,1937年初中毕业。当时日寇不断侵入我国,冯贤弼就在私立舟山初级中学与陈安羽、丁公量、许定茂等同学开展了抗日救国宣传活动,被称为“四大金刚”。其后,在邻村小学任校长,并在家乡举办“小小图书馆”和歌咏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宣传活动。 1937年新四军成立,冯贤弼的大哥冯民全先行参加了新四军。1938年秋,他在大哥来信指引下,与妹妹冯光、表哥周柏林、同学陈安羽、乡友周中昭等,毅然奔赴皖南参加新四军。1939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军后,冯贤弼先在新四军军 部教导总队学习,并奉命秘密担任对敌特的侦破任务。半年学习期满后,留教导队任文化教员、政治干事等。皖南事变爆发前,他因左脚跟开刀,伤口未愈而编人非战斗部队,于1940年12月9日(12月2月为第一批,9日为第二批,每批1500人)离开皖南北撤。组织上考虑到部队北撤后,皖南地方党的干部身份公开的党员有遭敌伪杀害之险,因此动员地方党干部、党员130余人组成一个地干队,由冯贤弼担任地干队的党支部书记及政治教员,带领撤离皖南,步行7天到达苏南。1941年1月4日皖南事变爆发后,冯贤弼他们地干队受到了敌伪及国民党部队的重重包围,形势极其险恶,全队只得隐入在山林之中,化装分散活动,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保存革命力量。以后冯贤弼等奉上级党指示分散转移北上,渡过长江,历尽艰险,克服困难,安全到达皖东新四军二师驻地。在师领导的关怀下,冯贤弼继续带领队伍胜利到达苏北盐城,分配担任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四队的党支部书记、政治教员。1941年秋奉命到新四军新军部政治部除奸保卫部任审讯科长及军部军法处军法官。1943年因新四军浙东纵队成立后缺乏干部,冯贤弼等受陈毅代军长的委派,率领21名干部到浙东纵队,他先担任金萧支队特派员,半年后调任浙东纵队政治部保卫科长,并负责浙东区党委党训班的整风审干等工作。 1945年日寇投降后,冯贤弼奉命随军北撤到山东,任华东野战军一纵队三师保卫科长。1946年1月国共进行停战和谈,北平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全国多处成立执行小组。冯贤弼任山东泰安军事调处执行小组中共中校联络官,历时5个月与美、蒋方面代表进行停战和谈,不断揭露其种种阴谋破坏,开展了面对面的严肃斗争。1946年7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驻泰安周围的我军奉中央令于6月底解放了泰安城,俘虏了三千多敌伪军。不久,冯贤弼奉命调华东野战军一纵 队,先后任炮兵团政委、三师保卫科长,直接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他担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保卫部长,负责兼管上海市中心(称第一警备区)的军法、治安、保卫和肃反等工作,为稳定上海局势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贤弼于1950年1月奉中央主席令,调任外交工作。自此以来,在外交战线奋战了四十七年。刚调入外交部时,他参加组建三十余个大使馆的干部队伍配备等工作。1950年秋,冯贤弼派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任二等秘书。1954年春调任外交部亚洲司科长。1956年夏派驻埃及大使馆任一等秘书。1959年春调任外交部领事专员。1964年春派驻摩洛哥大使馆任政务参赞。“文革”动乱期间,受“四人帮”迫害,下放到“江西干校”劳动。1971年1月派驻意大利大使馆建馆,任代办(政务参赞)兼驻圣玛力诺总领事。1972年春调任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副局长兼国际俱乐部主任。在排除“四人帮”重重干扰与不断阻击下,建成了新国际俱乐部及北戴河海滨新外交人员休养所,一个夏季为国家创汇百万余元。1975年调任中国旅行总社及华侨旅行总社副社长。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派驻瑞典大使馆任政务参赞。1984年离休。 冯贤弼离休后,担任了外交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社会热余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农村技术经济开发董事长。还受聘担任家乡普陀及岱山县的顾问、浙东四明山革命老根据地余姚市的顾问、北京舟山乡谊会及舟山中学校友会副会长等,继续热情地发挥余热。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Chief

我是冯贤弼的晚辈

入驻晚辈
  • Chief
    Chief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