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俊,笔名肖矛。1927年生,山西省陵川县新庄村人。1938年11岁时入伍。‘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在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山剧团”工作。入剧团初期,主要是跳舞和唱歌。1938年底,剧团到冀西千里大流动演出。参演的节目有《乌克兰》、《叮铃》、《黑人》等舞蹈和鼋在太行山上》等合唱。流动演出结束,剧团移住长治县紫坊村,和鲁艺(又称民革艺校)合演李伯钊创作、导演的<农村曲》。在此歌剧中饰演小毛一角色。此后,剧团同志都叫他小毛,因此,后来的作品中,笔名就为肖矛了。1939年,剧团移住辽县(左权)寺坪,帮助组建和辅导农村剧团工作,教唱歌舞,收集民歌。在抗日战争中,随剧团参加了磁武涉林战役、黄崖洞保卫战和关家垴战斗。1942年日寇进行“五月扫荡”,剧团在平顺井底村同日军遭遇。战斗中摔坏左腿,头部亦受枪伤。经住院数月治疗,又回团演出。1943年底,到太行联中学习。1945年调到晋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原一二九师先锋剧团)。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初期,开始学习写作,《宿营》、《俘虏口中的话》先后发表在《新华日报》上。1947年,随二野九纵队(后改为十五军)打过黄河,参加了“淮海”、“渡江”和解放中南和大西南等战役。职务由剧团团员、分队长、创作组长到戏剧指导。先后写了《坚守塔子山》、《连江口车站的攻克》等数篇通讯,刊登在《战场》报上。《冒雨进乐平》-文新华社向全国进行广播,并刊登在《新华日报》上。《渡江联唱》-文发表于《西南文艺》。导演的《战斗里成长》,经常在四川的泸州和宜宾等地为部队演出。1950年抗美援朝时,先后任志愿军十五军文工团副团长和三兵团文工队长,参加了上甘岭等多次战役。创作了《高射炮打飞机》鼓词和《美军怕炮》相声。还和其它同志创作了话剧《地下长城》和电影剧本《上甘岭》(由长影拍成电影)。1955年归国后,全军实行军衔制,被授予少校,后晋为中校。1958年调北京政治学院学习,1961年毕业后在旅大警备区文工团任政委,后调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任创作组长。这时,除写了小说《在阵地上》和一些报告文学外,集中精力和其它同志一起宣传雷锋同志的事迹。<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雷锋的故事》、电影《雷锋》,分别由《春风》、《解放军文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青年》、《解放军报》刊载。《雷锋的故事》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行,其中《人民的勤务员>-节选入初中语文课本。《雷锋》电影和《雷锋的故事》也分别获总政和沈阳军区政治部的优秀作品奖。1976年初,调长春警备区任副政委、顾问。1981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