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声,原名卫文著,曾用名卫向荣、许明等。1924年11月底生于山西省沁县端村一贫寒农家。1930年入本村国民初级小学受启蒙教育。1935年夏考取县立第一高级小学。1937年夏高小毕业。1939年参加小学教员考试,经录取开始受训,后学校停办。1940年夏,抗日政府恢复教育,复经考试录取,派往乡村小学任教一年。从此开始革命文化生涯,时未满16岁。1941年夏,出任漳源县四区教育助理员,不久又兼任民政助理员。1943年春再次精兵简政,变更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调任沁县五区联合校长。当时,文化工作包容在教育工作之内,属于社会教育范畴,教育行政部分既管教育,也管文化。当时从事的文化工作主要是:一、依托教师组织举办春节地圆圈秧歌演唱活动。二、发动与组织沁州三弦书盲艺人恢复巡回说唱活动,并请教师、乡间文人与艺人结合编写新内容唱段演唱。三、审查戏曲“自乐班”的传统节目,剔除严重宣扬封建迷信、明显表现淫荡色情的成分。四、发行与推荐上级宣传文化机构编写印发的文娱演唱资料和标语口号等材料。1944年夏,调入沁县第三民族革命高级小学(简称“三民校”)任历史、地理课教师,并兼教音乐课。还曾指导学生排戏,自己也直接扮演角色,成为学校师生剧团的头面人物。例如,在歌剧《改造二流子>中演过改造对象“二流子”,在话剧《多亏八路军》里扮一老头。当时的“三民校”剧团在沁北人民中可谓家喻户晓,老幼咸知。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2年开始,曾先后为《太岳日报》、《新华日报》(太岳版)、专向敌占区发行的《中国人》报供稿。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任命为第六完全小学校长。1946年初,到驻阳城的太岳行署干部学校高(完)小校长轮训班受训,结业后被分配到太岳行署文教处工作。1947年春,受命创办、主编太岳《教育通讯》。1947年冬初,奉调到太岳区豫北中学(驻阳城县润城镇)任教导员,兼教历史课。并任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不久,太岳行署又确定在豫北中学基础上筹建太岳师范学校,同年8月间,与太岳政民干校的高师部合并,正式组建成太岳师范,任学校党总支委员,直到1949年底学校停办为止。在太师工作期间,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组织领导人之一,且参加乐队伴奏(板鼓)。同年春夏之交,太岳区党委文艺工作团在太师驻村成立,曾一度应聘任文工团的政治课教员。1950年初到山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厅编审室当编审员,负责《文教月报》社会教育版编辑工作,用言论、故事、快板等样式编著一册n《冬学政治补充教材》,由山西省新华书店出版发行。1952年任文教厅编审科科长,主编《文教通讯》月刊。1954年到1956年,先后任省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省人委文教办公室秘书。41957年调任省人委办公厅编辑室主任,主编《山西政报》半月刊。应山西人民出版社之约,写作《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书,由该社出版,省新华书店发行。1958年末,调山西省文化局任秘书主任、党组成员,分工主管电影、计划财务、艺术教育等项工作,直到“文化大革命”中被夺权。自50年代中期开始,曾为《山西日报》、省文联主办的《火花》文艺月刊写过戏剧、文学、电影、曲艺评论以及杂文、文艺理论文章,其中以电影评论为多。1971年春,下放晋城县农村插队劳动。两年后任县革委文教办公室主任。1975年秋任山西省中小学教材编审室副主任,临时主持工作。1977年夏调整领导班子,任该室主任、党支部书记。1978年末调山西省文化局,主持筹建山西电影制片厂。1979年夏初,任山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分工主管电影工作。1983年6月上旬,山西省文化局改称文化厅,同年底离休。工作期间,曾当选山西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顾问、全国电影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名誉委员、山西省老文艺家协会理事、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文艺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歌舞剧院名誉院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