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光同志简介:

徐亚光,原名徐建华,男,汉族,生于1932年2月7日,浙江义乌佛堂镇人。浙中千年古镇,解放前坐船可直达杭州。少时就读于佛堂镇稠南小学,浙江新昌中学。1949年5月当地解放后次日,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军政干校二分校(隶属十二军三十五 师)。7月,编入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四总队。随军进军大西南后,因工作需要,于1950年元月提前毕业分配在驻重庆合川之四总队政治部文工队,任副区队长。同年5月,调警备重庆之十二军三十四师,任-O-团二营机炮连文化干事(正排级),部队向文化大进军。 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十二军于1950年底秘密出川,在河北衡水地区进行参战前武器装备和思想动员等工作。1951年3月从长甸渡过鸭绿江到达三八线前沿阵地,参加了在朝鲜战争史上历时最长、双方参战部队最多、人员、物资损失最大的第五次战役和金城反击防御战。1952年元月,调十二军教导大队学习军事。同年9月再次入朝途中因病转入东北军区十七陆军医院,华东军区训练团休养、学习。朝战结束后,部队凯归、整编,奉命于1954年10月转业上海一机部华东建筑工程公司从事青年团、 人事管理工作。1955年单位内迁到洛阳,成立建工部洛阳工程局,负责第一拖拉机厂等重点工程建设。1956年又因西北建设需要,从洛阳调至西安,分配在建工部西北金属结构厂(现为陕西建设机械股份公司),仍从事劳动人事工作,直到1992年离休。在职期间曾编著《劳动、工资、保障制度改革实践资料集》、《考工晋级资料汇编》、《工人技师与干部晋级考核》等逾百万字的专业资料。离休后,应聘在全国最大的福建漳州糠糖厂主编《岗位技能工资制资料汇编》(30万字)由劳动部向全国推介。并在《中国劳动》、《中国机械劳动》、《陕西劳动》等期刊上,发表“搞活企业内部分配,增强企业活力”等达10余万字专业性文稿和省部级一、二等奖多项。 为继承发扬我军大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荣传统,从1987年开始先后在重庆的《革命熔炉》、合肥的《大别山》、济南的《鲁讯》、铜陵的《熔炉》等校史刊物以及北京为纪念朝战50周年出版的志愿军文集《老战士轶事》、《震撼世界一千天》;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友情怀》、《我是义乌人》、《晚情》、《情溪》等书刊中入选的文稿累计达20万字以上。特别值得铭记的2000年9月,应十二军老部队之邀,参加朝战50周年的纪念活动,刻骨铭心! 俱往矣!往事思犹醉。我从美丽的江南到古都长安,已半个多世纪,在这里安家、生息。老伴是退休的小学高级教师,女儿是大学的教授,两个儿子都是大学生,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三个第三代人有两个已进入大学,最小的在重点高中,08年已考入西安电子科大。我们家是个和谐、幸福、充满欢乐的家庭,希望通过《青春永驻》让我们彼此更了解、更贴心,晚霞更加美丽!通讯地址:西安市金花北路61号大院52单元707室: 西安 徐亚光 朝鲜战场的第五次战役,始于1951年4月22日,结束于6 月10日,作战地在三八线南北地区。我参战部队为三、九、十 九兵团所属11个军及炮兵4个师,朝鲜人民军一、三、五军团; 敌方为美一、九、十军,南朝鲜三、一军团共16个师,英军、 加拿大、土耳其各一个 旅及法国营。战役 共歼敌8.2万余人,其 中,美军3.2万余 人,粉碎了敌人在后侧 登陆,于蜂腰部建 立新的防线计划。 笔者当时在十二 军三十四师-O- 团任文化干事,目睹了 这场在朝鲜战争史 上时间最长,牺牲最大 的战役全过程。为 悼念先烈、激励后人, 永远牢记血染的丰 碑、特撰本文,作为该 战役55周年纪念。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徐亚光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