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唐(1896~1960) 初名家驹,后改名,号风笙。日照市大韩家村人。11岁时到青岛礼贤书院就读,读完文科,插德文班,直至毕业。1917年,应约赴天津为《正义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回济南任《商务日报》和《山东日报》主编。1925年赴北京与丁惟汾等共同研究音韵、古文字。1927年到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因政见不合,不久弃职,发誓不问政事,潜心研究学问,改名王献唐。1929年8月2日,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着意收集文物典籍,扩充馆藏。1930年考古学家吴金鼎赴山东,发现了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邀他同去勘查。之后,他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人共同领导发掘古文化遗址,并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山东其他古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小型发掘。1937年,他兼任齐鲁大学教授,主讲文字学和版本目录学。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期间,写下了大量价值很高的著述,创办了《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整理出版了许多历史文献,抢救了海源阁的藏书,搜集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如青铜、古陶、玺印、封泥、货币、汉画石刻等。1937年秋,侵华日军逼近济南,为使大量珍贵文物图书典籍免遭劫难,他求亲告友,并忍痛将自己的收藏卖掉凑集运费,将馆藏文物图书运往四川。路上遭敌机轰炸时他仍紧守图书。1940年,受聘任国史馆总干事,兼任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他亲将原山东图书馆所有图书文物完整无损地运回济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等职。他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 一生著作等身,字逾千万。主要有《山左先哲遗书》、《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烛》等5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