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斌,1912年1月出生在沛县西北30余里安国乡任满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张树枝,母亲张史氏,两人一生务农。张士斌兄弟四人中行三,长兄张士文,次兄张士武(烈属,其长子张兆昆参加刘邓大军,在金乡县羊山战役中牺牲),四弟张士勇。 夫人张秀芝,随夫参加革命,起初在丰、沛县做妇女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山东省滕县地委妇联工作。 1923年9月,张士斌人后苇子园小学读书,在这儿一直到高小。这一时期,农村小学兼有新式学堂和旧式私塾教育性质,既学习算学、自然、政治(教材以三民主义教育为主)、地理、体育等新学知识,也学习“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张士斌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新旧学知识的学习,为以后参加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928年夏,张士斌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供养他升人高一级学校继续读书,便辍学在家,下田种地、收割管理等。但刚刚步人青年时期的他,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有一天能够继续求学上进。 1929年4月,张士斌只身来到离家几千里的绥远省投奔表哥,希望得到表哥的帮助,想在绥远上中学,实现他“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他的表哥在阎锡山部队一旅任骑兵团长,照理完全有能力做到。尽管表哥有帮他求学的愿望,但因上学要有用度、要花钱,表嫂便从中作梗,张士斌没能圆上读书的梦想。表哥考虑到他几千里路来投奔自己,还是把张士斌安排 团部书记处,先是练习写字,也读点书,待以后看他的天分能力再作安排。这样,张士斌就可以由部队统一供养。 1930年9月,在表哥安排下,张士斌担任了团部书记处文书,负责公文收发、传送等事务。1931年10月,由于部队调防,张士斌离开骑兵团,投奔在绥远的远房叔父,在那儿住了3个月。 1932年1月,张士斌回到家乡沛县务农,一直到1937年初。 这期间正是沛县革命力量快速发展的时候,安国地区中共地下党活动频繁,群众斗争热情十分高涨。1932年12月,经安国区二郎庙村地下党员周振福介绍,张士斌加人中国共产党。1933年沛县党组织遭到破坏,周振福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因是单线联系,张士斌的组织关系因此中断。1937年4月,张士斌在二郎庙村李本义介绍下,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预备期(后来党龄从第二次入党算起)。也就是这个时候,在沛县县委书记张光中等人的支持下,张士斌举办安国区农民合作社并担任社长。 农民合作社当时是一个具有革命性质的农民组织,带有试验性和示范性。农民合作社主要是通过农民自治反对地主豪强的高利贷剥削,因而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这种农民组织形式没有在全县普及。 本年冬初,安国农民合作社被国民党安国区公所以破坏政府金融的“罪名”取缔。张士斌组织全乡农民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政权,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关押。当时,沛县国民党政权“教派”掌权,张士斌的一位老师是“教派”上层人物,为其从中斡旋得释。 冬末,中共沛县县委除奸队镇压了国民党的一名破坏农民合作社、威胁抗日救国会的地主保长,国民党县政府借此抓捕张士斌未遂,安国区公所抓去张士斌的两位哥哥和群众数人关押动刑。为了不让更多无辜群众受牵连,在县委领导苗宗藩与区委书记主传珍劝说下,张士斌到国民党县政府“投案”,遂被关押。抗战期间,中共沛县组织与国民党沛县县长冯子固有统战关系,在郭影秋和沛县党组织的营救下,张士斌于1938年5月14日被释放。那天,正赶上日军飞机轰炸沛县。 1938年3月,张光中、萧平等组织抗日武装——沛县人民抗日义勇队。按照张光中的指示,张士斌在安国一带组织抗日义勇队安国分委会,初任分委会委员,后任抗日义勇队中队长、沛县学生队队长。 8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机关、四支队二团、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等相继来到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岸堤村(今属沂南县).领导整个苏鲁豫皖边区的抗日斗争。为了提高中共沛县军政人员的政治和军事素质,沛县县委分期分批选派区委以上干部赴边区抗日军政干校学习。10月,张士斌奉命率学生队部分队员到岸堤参加学习,时间为1个月。 11月学习结束,张士斌任中共临费县县委委员兼军事部长,同时担任红抗日联庄会政治部主任。 1939年2月,张士斌任临郯独立团三营政治教导员。5月,任鲁中军区政治部民运干事。11月,任蒙阴县七中队政治指导员。 1940年10月,张士斌任中共蒙阴县委委员、军事部长、蒙阴县大队教导员。任职期间,曾在蒙阴七区率领10余位伤病战士在圩寨内顽强抗击700多名日伪军一整天的进攻,一直到傍晚增援部队赶到击败敌人,成为沂蒙抗战军事史上重要的战事。此战受到沂蒙军分区的通报嘉奖,张士斌受到罗炳辉的接见和表彰。 1942年,张士斌调任位于沂水县西石埠的鲁中公安局工作,先后任侦察股长、秘书股长、代理审讯科长等。 1945年5月,张士斌参加鲁中党校整风学习。9月,奉调济南市委鲁北工委工作,任工委委员负责保卫工作。12月,因患回归热病回沛休养治疗。 1946年2月,张士斌任中共沛县县委委员、社会部长兼县公安局局长,后代理县长。 9月,由于国民党大举向解放区和根据地进攻,在中共湖西地委统一部署下,沛县县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党政机关和军政、武装人员及家属3000余人夜过微山湖,经邹县向北,渡黄河到阳谷、章丘一带进行战略休整。完成护送任务后,张士斌带领县公安局和武工队共70余人组成湖上第二大队坚持地方武装斗争,张士斌任大队长,县委副书记王尊先任政委。按照鲁南军区安排,湖上第二大队驻扎在微山湖东岸满口,担负着“控制湖、掌握湖,坚持湖上斗争”的任务,并与中共领导下的凫山县水上中队取得联系,遇到敌情互相支援。 八路军主力“北撤”后,沛县国民党“还乡团”占领沛县地区,经常在微山湖上阻截渔船,强行征捐抓丁,致使渔民不敢下湖捕捞,生活无着。张士斌带领湖上二大队建造了多艘钢板船,有效阻挡敌军枪弹攻击,伺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控制住了微山湖局面,取得了湖上斗争的主动权。渔民得以下湖捕捞。 12月,湖上二大队利用钢板船发起进攻,把在湖上骚扰的沛县“还乡团”赶出了微山湖:又夜袭程子庙,打跑了盘踞在湖西岸的国民党“还乡团”。 战斗之暇,张士斌曾经写诗一首《湖上抗战感怀》,对他这一时期湖上斗争作了全面的记述。 昔日昭阳湖边,游击战火方酣。微山湖上钢板船,东西登陆袭据点。痛歼“黑杀队”,狠灭“还乡团”。形势日渐有好转,沛县群众得安全。 1947年4月,莱芜战役结束,湖西国民党顽固派吴品山、张开岳部配合湖东国民党中央军组织武装“剿湖”。为了保存革命武装,按照鲁南军区指示,张士斌等带领湖上二大队、沛铜县大队、临城干部民兵和地方武装1000余人离开满口,穿越津浦铁路,东撤到滕县东山一带,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 12月,根据湖西地委指示,沛县县委组织干部插回沛北活动,开展地方工作。因当时沛县一带仍被国民党军严密控制着,环境十分险恶,决定第一步先插回鱼台,以鱼台为依托,伺机插回沛县。 12月18日,张士斌同县委组织部长朱信谟、县委宣传部长王廷芝和武工队长王广奎、指导员胡德高等带领的县、区干部和武工队约120人,从单县城东谢张庄出发到达鱼台县五区区委驻地周堂村,利用周堂构筑的 地道与敌军对峙、周旋。 21日至25日,驻丰(县)、沛(县)、金(乡县)、鱼(台县)4县的国民党保安团和国民党正规军,向周堂村发起了3次进攻,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周堂一片火海,地道大多被破坏。直到25日晚上,张士斌和王广奎、胡德高等艰难地撤出阵地。王廷芝和沛县民主政府科长杜宪君、安国区委书记王福田等70余人被捕或牺牲。 周堂地道战成为载人沛县革命斗争史和中国军事史的重要战事之一。1948年11月,沛县解放。张士斌任中共沛县县委委员、社会部长,仍然兼任公安局长,负责全县的社会治安和清剿匪特、打击反动道会门等工作。 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沛县由湖西专署改属山东省台枣专署。1950年5月,台枣专署撤销,沛县划归山东省滕县专署。根据专署指示,张士斌到山东滕县地委报到,等候分配工作。 8月,张士斌奉命参加中共山东分局党校整风活动,后随滕县地委机关参加滕县地区的土改运动。 1951年后,张士斌先后任中共滕县地委党校党总支副书记、教务主任,中共济宁地委宣传部中级组理论教员,中共济宁地委讲师团副团长兼地直机关业余政治学校校长,中共济宁地委党校副校长等职。1954年8月,山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张士斌作为代表出席。1966年3月享受红军供养待遇,1983年离休,7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享受厅局级待遇。1999年12月,张士斌在济宁去世,终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