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原名张忠兴,曾用名斯达索夫。1915年5月20日,生于山东省广饶县武王庄。乳名叫长生。刚满3岁时,由于在家乡维持不了生活,父母带着他讨饭来到东北,投奔黑龙江省呼兰县亲戚家。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张福芝在亲属家的砖瓦窑上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又一年,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无奈把家搬到了松浦镇。父亲开出了一块荒地,用学到的一点手艺自己做坯子烧砖,母亲张万氏则经常跟着邻居到哈尔滨去讨饭。一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家境仍无改变,长生的父母就把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石达8岁时,父亲给他起个大号叫张忠兴。为使石达能够兴家立业,父母又把他送到附近一家私塾去念书,每学期付学费7元哈大洋。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一个道理,常对儿子讲:“我们受苦受穷,就是因为不识字,父母宁肯少吃少穿,欠债讨饭也供你上学念书。”为了生活,为了儿子念书,父亲更加精心经营自己的砖窑,扩大营业,还请了一个帮工,功夫不负有心人,营业一天天好起来,家庭生活可以基本上维持温饱了,母亲也不再出外讨饭了。石达15岁时转入松浦镇呼海铁路扶伦十一高级小学念书。17岁时,石达高小毕业了,不久父母做主与本屯姓杜的一位姑娘成了亲。 不幸的是,1931年夏季,哈尔滨一带连降倾盆大雨,松浦镇洪水泛滥,父亲办的砖窑被大水冲得不见踪影。石达一家人被迫逃到哈尔滨市三棵树窑业区。父亲重新给别人当了雇工,工余时间经常跑到松花江里捕鱼卖钱,补助生活的不足。母亲在天寒地- 150• 冻的季节里,常到靠近哈尔滨的交通要道上,把来往运粮车辆漏在地上的粮食一点一点地扫起来,作为全家口粮的补充。就是这样,全家人还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石达不能再念书r,只好四处寻找谋生之路。 1932年春季,石达与周围的几个好友一同考上了哈尔滨电工学校。学习不到2个月,被分配到电车上当卖票员。在那个时代,当卖票员既挨累又受气,还挣不了多少钱。最叫人忍受不了的是那些白俄、军警、口本人不但乘车不买票,还时常打骂欺压电车工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伪军警宪特的欺压,更激起了爱国青年的革命热忱。东北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愿做亡国奴的斗争此起彼伏,哈尔滨市电车工人也接连不断地掀起罢工运动。石达时常听到一些进步工人讲诉上海和外地的工人运动情况,懂得了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胜利,而要团结就必须有自己的组织的道理,他的心目中逐渐萌发了要求革命的思想。1933年初,他加入了电业赤色职工会,成为工人运动中一名积极分子。为了扩大工会组织的影响,他积极宣传加入赤色工会的意义,动员大批工友参加。1933年5月,哈尔滨市电车工人举行了大罢工,闹得不少工厂难以生产。敌伪警宪、资方采用了种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威胁利诱工人上班。石达在这场罢工斗争中表现得很出色,始终站在罢工斗争前列,坚决反对无条件复工,坚持罢工直到取得胜利,当全体罢工工人统一复工时他才上班。 由于石达思想进步,表现积极,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少共)。从此更多地受到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教育,对中国革命和苏联情况也开始有了了解。他积极参加罢工活动,出席团组织的各种会议,和同志们一起谈论工人运动的发展形势,分析对敌斗争的策略,懂得了许多革命的道理,做了不少有益于革命的事。凡是组织上分配的工作,他都欣然接受。他经常背着书 包装扮成青年学生的样子,冒着生命危险,带着抗口救国的传单到工厂或者有各种集会的场所去散发,有时就在电车上散发。晚问,拿着传单往墙上张贴,或者用粉笔涂写“中国红军万岁”、“苏联万岁”等进步标语口号。他们还用各种方式,向各地传递宣传革命的小册子。由于石达对抗日救亡工作积极出力,组织派他担任了青年团的小组长。从此以后,他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更加积极地带领青年们踊跃投身于革命斗争行列。 1933年夏季,哈尔滨市地下党组织决定石达去苏联学习。石达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了不暴露目标,他行前没向父母和妻子透露任何信息,便悄然离去。10月他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初级班学习,并把名字改为斯达索夫。东方大学的课程很多,就他当时的文化基础来说,学习任务这么重,压力很大。可是有志者事竞成,他心中装着党组织的殷切期望,贪黑起早,发奋学习,在第2年夏季期末考试中,各门成绩都很不错,特别是俄语成绩更好,深受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赏识。组织上对他更加重视,派他出席少共国际执委会,并在会上作了报告。东方大学还配一名俄语教员带他和另外一个学员到克里木去专门学习俄语。1935年5月,他头痛如针刺,遂接受医生建议暂时停止了学习,到集体农庄去学习开汽车。约2个月后又回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干部处。10月又被送到列宁格勒附近的全苏农村研究院养病,并前往乌克兰、顿巴斯等地学开拖拉机。1937年10月,他的病情好转,又到莫斯科附近的东方殖民地研究分院学习政治经济学、中国问题及时事政治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完了规定的课程,于1939年1月毕业。 1940年5月,他从苏联回国。当时一起回国的一行7人,从莫斯科乘火车,经阿拉木图转乘飞机,于5月23日到达新疆乌鲁木齐,由中国共产党驻新疆办事处代表徐杰(陈谭秋)将他们接到新疆办事处住了20多天。后经徐杰与新疆驻军盛世才联系,石 达等31人跟西路军行兵营于9月11口到延安。之后,石达要求到抗U战争最前线工作,但根据工作需要,经组织研究决定把他留在第二线工作。10月他被分配到延安自然科学院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和政治指导员。石达在延安工作期间,经受住了整风运动的考验,走过了革命征途的关键一步。 1945年8月,H本帝国主义投降,东北地区需要大批干部。石达受党中央派遣,第一批前往东北工作,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部俄语翻译,主要负责与苏联红军联络工作。同年12月,组织上又派他做罗荣桓的俄语翻译,曾陪同罗荣桓去朝鲜平壤和苏联红军总医院治病,一个多月后回国。 1946年4月,石达被派到呼兰县大队任教导员,同年8月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办公厅任秘书,不久又被派到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公安总处工作,回到了阔别13年的家乡。 石达穿着一身八路军的服装来到哈尔滨马船口,找到了家,“妈,我回来了!”两眼昏花的母亲见到儿子突忽站在面前,眼泪从她那苍白的面额上滚下来,呆愣愣地上下打量着儿子好一会儿,才说:“忠兴呀,13年了,你可回来啦,把妈想死了……”母亲伸出一双颤抖的手,在儿子身上抚摸着,颤抖着嘴唇,喃喃地说:“儿呀,这一次回来,能不能在家多呆几天,这么多年也无音信,都以为你不在人间了,媳妇也让我劝走改嫁了……”石达望着母亲,安慰道:“我们的家乡已经解放了,我已被分配来东北工作,以后有机会就来看望你们。”由于工作任务紧迫,石达在家里只住了一夜就返回工作岗位了。 同年冬,石达被松江省委派往东兴县任县委组织部长。当时正在开展反奸清算斗争,石达在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领导农民控诉、揭露了参与东兴县事变的反革命分子的罪行,公审处决了一批反革命分子。他亲自带领工作队员到情况复杂、斗争尖锐的六合屯一带,坚持对敌斗争,开展工作,成效显著。 1947年10月,松江省委成立第4工作团,到长春周围开展工作,石达任工作团副团长,他们主要任务是肃清敌特,进行土地革命。石达经常深入到敌我“拉锯”的前线米沙子、万宝IJ_I南部一带,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对敌斗争。1948年6月,长春县政府成立,石达任县长,县政府机关设在长春市郊朱城子。当时,这个地方也是敌我“拉据”地带,到处都是创伤。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民房破烂不堪,潜伏的汉奸特务、恶霸、土匪残余势力还没有肃清,社会秩序混乱,政局不稳。面对这座百孔千疮、百废待兴的长春县,石达深感责任重大。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极大的政治热情,率领县里一班人开始了建设新长春县的工作。 石达与县里干部们共同商量,建设新长春县,首先应从医治战争创伤开始,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民生产和生活问题。他对新接过来的6个区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严重不足,缺少畜力。兴隆山区连一头牲畜都没有。农民缺口粮,少物资,生产和生活都有极大的困难。面对这种状况,石达提出县里当前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安排好人民的生活。他集中全力,组织r方方面面的力量,狠抓了农业生产。他一方面帮助农民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另一方面,组织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发放农业贷款。同时,又派人从内蒙古买来大批牲畜,解决畜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农民口粮,他从全县调济粮食发放给困难地区。他还亲自动员群众修复商店,组织购进各种物资,搞好供应。 为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石达亲自部署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残渣余孽,开展反奸清算斗争,并且发动群众成立人民治安组织,与公安人员配合,日夜进行巡逻。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长春县的情况便有了明显好转,社会秩序基本稳定了,基层政权进一步巩固了,人心也安定下来。 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使农民生活逐渐好起来•石达带领县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到卡伦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生产自救,救济贫困户。为了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石达亲自到李甲三互助组调查研究,肯定李甲三互助组的优越性和特点,并亲自组织写出报告,在全县树立李甲三等几个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号召全县农民向他学习,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在狠抓农业生产的同时,石达又抓起了工业,兴办了许多国营企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在长春市内办了5、6个县营企业,壮大了社会主义经济阵地。 1949年,长春县政府由郊外迁到市区,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为了防止干部思想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石达又抓了反腐蚀、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他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在动员报告中列举了官僚主义的1、20种表现,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挖根源,提措施。要求全县每个共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他以身作则,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带头做检查。对犯错误的同志,不仅开展严肃的批评,还耐心地进行教育。经过整风,增强了县委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发扬了党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传统作风,密切了党与群众的关系。整风运动,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收获,也为长春县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 、 1950年9月,石达从长春县调到吉林省森林工业管理局任党委书记。在此期间,他具体领导了林管局机关及全省林业系统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8月,吉林省林业厅正式成立,石达任林业厅副厅长,分工主管全省的森林保护工作。 长白山林区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森林保护的法令、指示或条例。石达作为林 业厅主管森林保护工作的副厅长,深感责任重大。尤其对森林防火工作抓得很具体,每年护林防火期到来之前,他都亲自主持起草护林防火工作的各种文件。在防火期间,还亲自组织防火工作队,深入林区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各地做好防火工作。一旦发生IJ|火,就亲自指挥和参加扑火。 石达不仅抓防火,重视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还¨}重视培育林业的后备资源。他认真贯彻落实周总理对林业工作的指示:”林业的经营一定要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他亲自带领一部分同志深入到林区考察营造林的情况,多次召开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会议,研究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的问题。经过全省林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营林工作的面貌有J很大的改观。 1958年春夏,吉林省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按照省委指示,石达带队到蛟河县抓农业抗旱工作。在农村工作期间,他在生活上不搞特殊化,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尊重群众,关心爱护群众,深受群众的欢迎和爱戴,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石老头”,有意见愿意向他反映,心里话愿意向他讲。由于他领导得力,使蛟河县的抗旱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粮食获得了丰收。 同年秋,石达又被省委抽调到通化地区带队指导大炼钢铁。不久,在1959年党内反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斗争中,他被列为省委第13次扩大会议重点批判对象。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职务被撇掉。1960年被下放到国营前郭农场任副场长。当时这个农场正处在生产连年减产、经营管理混乱的困境当中。石达到任后,与农场的领导班子成员一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带领全场职工群众,想尽一切办法扭转被动局面。他们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积肥,繁育良种,改革农具,种植高产作物,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农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石达在农场工作期间,吃住都是和群众一样,从不特殊。凡有劳动的机会,都主动和群众一起参加,从不惜力。有时下级干部看到石达年岁大,身体不太好,在生活上准备给予照顾,可都被他拒绝了,就连每月国家规定供给他的糖、豆、肉等食品,他都分给大家共享,发扬了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给农场的干部和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63年春,省林业厅受省委的委托,对石达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核实,经省委批准给予甄别平反,取消处分,恢复原职务,任命他为吉林省林业管理局副局长、党委成员,主管全省林业系统的安全生产和林区职工生活福利工作。为j,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纠正“大跃进”中忽视安全生产的倾向。在石达主持下,曾经就如何搞好森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于1964年在图们、通化分别召开了2次大型会议,总结交流了安全生产经验,树立了“党委管安全,群众人人关心安全,杜绝死亡事故”大兴沟林业局林区安全生产的先进典型,并通过了《吉林森林安全生产管理暂行规定>。从此,在林业生产中“安全第一”的思想得到贯彻,死亡事故大幅度下降,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国民经济3年困难时期,林区的蔬菜粮食非常紧张,职工生活比较困难。每年秋天,仅蔬菜一项国家补贴即达5、6百万元,给企业增加很大负担。石达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非常着急,找有关处室反复研究,并亲自带领一部分同志深入到林区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林区具有地域广阔,有极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有利条件,只要能充分发挥林区的优势,生产部门的路是宽广的。于是他们结合林业的特点,提出了“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组织职工家属和多余劳力,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到1966年,林区的蔬菜已经达到自给有余,肉蛋部分自给,每年生产粮食2、3千万公斤,对改善林区职工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 ?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石达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夺权、罢官、靠边站。后来又怀疑他是“托派”、“苏修特务”,对他在苏联的一段历史进行了全面调查。但石达始终坚信党不会冤枉他的。 1970年秋,石达被重新任命为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林业局领导小组成员,分管林区的安全生产和基本建设工作。石达带领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安全生产的先进经验,大讲“安全第一”,树立安全生产的先进典型,恢复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健全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林业企业的安全生产逐渐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1972年,石达亲自抓了省林业厅招待所修建工程。当时他已年过半百,两鬓银丝。但他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加快工程进度,不管刮风下雨,或是烈日炎炎,每天回家吃完饭就返回建筑工地,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甚至节假日也不休息。经过保质保量的拼搏,6层的大楼在长春市斯大林大街旁拔地而起。林业招待所的建成,为全省林业战线广大职工办了一件好事,林区职工来长春市办事食宿的问题解决了,人们无不拍手叫好。 石达身居领导岗位,始终保持着党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平易近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 50年代初,石达就担任吉林省林业厅副厅长,他到省政府去参加各种会议,按规定可以坐小车,但他总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去。石达的衣着非常俭朴,有一次他去参加电影晚会,别的干部披着呢料大衣步人会场,不受阻拦,守门的同志看石达的衣着不象是首长,却拿着首长的票,便把他拦在了门外,直到省委组织部一位领导同志向守门员说明了情况,才让他进去。为了保持党的艰苦朴素作风,既便遭到这样冷遇,他也是毫无怨言。 他经常与同志们在一起谈笑风声地议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同志们的心里话都愿意随时随地向他讲。一次下基层检查工作,他发现森林调查队员们在森林里工作,经常喝不着水,晚上住宿在 潮湿的地上。他对这件事非常动心,回厅后立即指示给调查队职工配备暖水瓶和狍子皮。调查队员们感动地说:领导对我们这样关怀,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完成森林野外调查任务。石达宽以待人,却严以律己。他的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家俱,直到他病故,人们到他家去,才看到所有的家俱只是一张已经退了颜色的三屉桌,桌子一头还拼接了一块一尺来宽的木板。还有厅机关为了照顾厅长在家办公用的一把软靠椅子,人们都十分受感动。 1978年9月,石达因病在长春逝世,终年63岁。石达同志宽怀大度、公道正派、廉洁朴素,时时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荣辱。石达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顽强奋斗,忘我地工作,以顽强的毅力同各种疾病作斗争,直到晕倒在地,才离开了战斗岗位,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