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振华 (1887-1952)字国璋,名家珍,横沟桥汪码头村人。自幼勤奋好学,清宣统三年(1911)入武昌九中,民国三年(1914)考进北师大教育系本科,以优异成绩毕业。民国七年(1918)秋至十五年(1926)春,先后在山东省第二中学、湖北省武昌女子师范任英语教员。 民国十五年(1926),汪振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进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兼习英、俄、法语他深感中国教育落后,誓为振兴中华教育事业而刻苦学习。留学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担任家庭教师,把官费节省下来购买大量书籍自学。后精通日、英、俄、法四国语言,著有《智能论>。译蓍颇丰。“九•一八”事变后,汪振华愤然抛弃博士学位,民国八年(1932)春回国,先后任武昌中华大学教授和湖北新学委员会主任。民国二十七年(1938)武汉沦陷,汪回到故乡。日军驻咸宁的辅佐官亲自上门敦请他出任成宁伪县长。他以耳聋目眩为由坚决拒绝。民国三十年(1941),有位日军高级军官,是他在日本的同学,十分敬佩他的学识和品德,以同窗身份,登门拜访,企图拉他为日本侵华服务。他得知后,上山避而不见。民国三十二年(1943)8月,家乡父老敦请他任张河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并从事国语教学。嗣后相继咸宁县立初级中学与湖北省第一高级中学英语教员。抗日胜利后,任武昌中华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因不满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底辞去中华大学职务,回家务农。 汪振华以渊搏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赢得全县人民的爱戴。1950年2月,他作为德高望重的爱国人士当选为成宁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选为会议主席团成员。次年春,县人民政策聘任他为河背小学校长,积极从事发展咸宁教育工作。当年秋,他家中失火,因抢救图书资料手稿,不幸被烧成重伤,医治无效,于1952年3月8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