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航同志简介:

萧航(1920~1986.10) 原名崔淑良,又名林杰。蒙阴县小东关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8月参加革命。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到晋东南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此后历任山西壶关《反扫荡报》 负责人, 《太南日报》、太南《人民报》、华北《新华日报》编辑、编委。1941~1945年先后任太行《新华日报》和《冀鲁豫日报》编委。1946年任晋鲁豫《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临时总社编辑。1948年华北《人民日报》创刊,他任编辑、记者。同年任中共中央派出的华北记者团团长,到各地调查,负责整理出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一稿。建国后,他先后任《人民日报》编辑、编委,《人民晚报》编辑部负责人。1958~1962年任《新闻战线》主编。后任《人民日报》编委、报社党委常委,理论部、评论部、记者部、工商部、农村部、文教部等部主任。1982年离休。 萧航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钻研党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也学习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具有广博知识才能提高敏锐性,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发掘题材。他注重记笔记,并在事后整理成资料卡片。他要求自己在采访时眼快、手快。建国初期,他参加了《人民日报》社赴广东省采访小组,曾在一周内写出8篇新闻报道。他强调在采访中必须研究运用最好的方式与技巧,诸如启发和提问相结合、个别交谈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等,以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他曾运用娴熟的技巧,采写了《探索规律20年--山东黄河沿岸访问记》、《威海市的生产建设速度和经验》等数十篇有分量的文章。50年代初,萧航为《人民晚报》编辑部负责人。他走遍北京城的大小街小巷,找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人聊天,了解民情风俗及市民的生活情况,设置了许多专栏,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萧航在主持中国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新闻业务刊物《新闻战线》期间,强调《新闻战线》要执行“《人民日报》的编辑规格”。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格调都十分讲究, 并要求逻辑严密、 文字流畅、字迹清晰。他向编辑交待任务明确、具体,并善于动脑筋“出点子”,也鼓励编辑“出点子”,使《新闻战线》办得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萧航重视报纸评论工作,在任《人民日报》理论部和评论部主任期间,主持撰写了许多宣传、解释和贯彻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社论,有些如宣传和号召向雷锋、王杰、焦裕禄学习的社论,至今仍有重大意义。他离休之后, 仍坚持研究新闻理论和新闻史,总结几十年的实践经验, 写出近百万字的笔记和文章,如《华北记者团的前前后后》、《关于华北记者团的回忆》、《对写作理论体系的一点看法》、《研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从审判党八股开始--〈新华日报〉华北版片断》等,分别发表在《新闻战线》、《新闻业务》、《新闻战士》等刊物上。并以《谈谈怎样写规律性文章》为题在中央党校讲课,后经人整理,以《论写作》为题连载于《出版工作》。他于1986年10月病逝。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Admin

我是萧航的晚辈

入驻晚辈
  • Admin
    Admin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