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十三(1889~1939),原名彦伦,字灿如,又名裕民,排行十三故名。河北迁安县杨团堡村人氏,生于书香世家。1916年毕业于天津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应聘出任天津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技士、课长。提倡“振兴实业,挽救中华”,埋头造纸专业,追求工业救国的理想。首创芦苇制浆造纸术,并获得专利,但他放弃了这个专利权。1920年赴美国,在塞瑞术斯大学攻读造纸专业。期间考察了美国南北各大造纸厂。回国后,致力于故乡造纸业,迁安盛产桑条桑皮,是造纸的最佳原料。并首先使用半机械化的造纸设备。致使迁安的桑皮纸物美价廉,畅销国内外,贸易额一度曾达到数百万乃至千万圆之多。1929年应聘出任天津河北工学院教授,月薪600圆。他有自己的洋房,过着优裕的生活。然而,封建的束缚,国民政府的腐败,帝国主义的入侵,外国商品倾销到中国,民族工业衰落,杨十三的工业救国之梦彻底破灭了。在苦闷中寻求救国之路的杨十三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杂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曾和周恩来同台演戏,不断地吸纳新思想新文化,接受马克思主义,亲近共产党人,掩护地下党员。向往马克思的“扬弃私有,建立公有”的社会模式。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沦陷,他才领悟到“御侮复仇,非讲求武备不为功也”。 29路军长城抗战时,他派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读高级妇产科专业的女儿杨效昭参加支前救护队。“七·七”事变之后,他愤怒至极,四处奔走,告曰“吾侪与敌决战之期至矣,吾愤累年,誓当以死报国。”于是,杨十三抛弃了喝牛奶吃牛排的生活毅然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于1938年携女儿杨效昭跟随女婿李楚离赴抗日前线,会同李运昌、洪麟阁、高志远、陈宇寰、胡锡魁、董毓华等参加、组织、领导冀东20万民众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10万冀东抗日联军一、二、三路以及七路九路,出任抗联三路军政治主任。与三路司令洪麟阁指挥作战多次,在县长郎介三的秘密配合下,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了玉田县城,并收复沙流河、鸦洪桥、亮甲店重镇。起义军向平西转移途中,在潮白河受阻,他即绕道冀南进军平西。这时,应朱德总司令的邀请来到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向朱总、彭副总建议“必须搞工业,以保障军需。” (日后多年,薄一波说,管工业的副总理本应是杨十三,而不是我。)《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欢迎冀东抗日联军领袖杨老先生》的社论。他对《新华日报》记者发表谈话说,“冀东之亡,不于战败而被吞并,实亡于和平谈判之下的特殊化。冀东人民当了六年的亡国奴,当的颇为不明不白。世界不知,国人也有很多不知,切身感到奴役之苦的唯冀东人民自己啊!”杨十三奉命留在八路军总部。此时日寇进攻,他随部队转战于漳河畔。途中他的旧病复发,连日来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老病不减又添新病。他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谆谆教导身边的女儿,侄子“要紧跟共产党走。”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在路曼曼的上下求索中所获得的极其珍贵的结论。杨十三的病情日益恶化,于1939年7月21日病故在转移途中的担架上,享年50岁。八路军总部为他举行了悲壮的追悼会,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董必武、叶剑英及文化教育界也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于是,就产生了篇首提到的那幅世纪绝唱的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