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瑛,原名刘学亭,笔名萧英、刘萧,生于1928年11月29日,山东省肥城县王庄镇刘庄村人。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里,祖父是私塾教师,他自幼跟祖父读五经四书,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 14岁以后, 先后在东平县、济南就读。在济南读中学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刘潇瑛就以“鲁骚”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诗作《济南的工事》,强烈的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1948年1月,同数名同学穿过封锁线,到解放区参加了革命,并先后在联合大学、华北大学学习。1950年任随军记者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多次立功,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的3 枚军功章。1954年回国,翌年转业到福建,创作并出版了中篇小说《九月的炮声》。1958年任福建省文联主办的小说月刊《热风》 编辑, 并坚持创作,出版了小说集《革命风格比天高》。其中《花果山》被《文艺报》以《劳动万岁》为题发表专文给予高度评价,是获得《文艺报》专评的第一篇福建小说;《海上归来》、《他是谁》获得《长江文艺》高度评价。他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成为福建分会会员。1962年以后,在“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刘潇瑛受到冲击。他不能创作,便把精力投入到节约能源的研究上。先后研制出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研制成功了利用余热进行炊煮淋浴双用家用节能灶,为国家节约了能源。1977年,先后3 次获得省经委及国家农业部节能二等奖。 1979年后,重操文艺之笔,先后发表报告文学、杂文数十篇,均受到评论家的好评。 1988年,退休居家,专心从事创作和《易》学研究。先后发表了中篇历史小说《英烈双女传》、《抗日飞将传》和5 篇描写海瑞的历史系列小说:《太阳魂》、《新安江传奇》、《审树》、《平江迷案》、《千古奇臣》。其中《抗日飞将传》,描写了至今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伞兵将领和伞兵空降作战的故事, 后改写成6集电视连续剧, 受到美联邦教育部高级专员的好评,并获得福建“优秀电视剧奖”。5篇历史系列小说受到天津《榕树》文学月刊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又把这一历史题材改写成两部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24集《海瑞传奇》、18集《海青天》,拍成后风靡全国。历史学家杨芷华、 杨嘉教授以及《羊成晚报》 都给予了高度赞誉。1997年,刘潇瑛获得“福州18年(1979——1996)文学创作优异奖”。 刘潇瑛研究《易》学卓有建树,受到海内外的推崇。自1987年起,先后发表《易》学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周易——中国兵法之祖》获全国“万里杯”优秀易学论文奖;《乾坤八卦新探》、《治国之经》、《中国汉字的奥秘与真正的起源》连续3 次在海外获奖。《中国汉字的奥秘与真正的起源》,对汉字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此文获海外“中国儒学论文评奖”第3 名。1992年,刘潇瑛被授聘为中华国际易学研究中心理事兼专家委员。1993年,台湾中国六经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张渊量博士,多次来大陆探导中国古文化源头,发现王母瑶池所在地是敦煌月牙泉。刘潇瑛详细考证,证明王母乃上古母系氏族领袖。写成《瑶池的发现与考证》一文,发表在《榕树》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为国内外学者认可。甘肃领导遂决定,每年8月在敦煌月牙泉召开一次瑶池蟠桃大会。1994年,刘潇瑛受张渊量博士邀请,再赴西北寻根探源,行程万里,对伏羲出生地成纪(今甘肃天水)及故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进行了详细考察。证实了伏羲确有其人,确有画八卦、造书契之事,“龙”的形象为伏羲所创,是当时部落联盟的总图腾,也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象征,还发表了《考察伏羲万里行》。由江泽民题词的《羲皇故里》摄影画册,载此文作为画册的文字说明。1995年率福建易学代表团赴新加坡,在第十二届国际易学大会上做了“二十一世纪之《周易》研究”的报告,获得极高评价,并被推举为大会第二讲堂主席。1996年,第十三届国际《易》学大会在韩国汉城召开,刘潇瑛被推举为中华国际易学研究中心代表团团长、大会主席团主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