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南 (1918- ) 刘华南,原名刘长兴,1918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博山县(现淄博市淄川区)下台村。刘华南自幼读书,15岁在校读书时,他就在作文中写道:我要立志学习苏联,干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七七”事变后,日军12月占领博山。刘华南毅然放下教鞭,投笔从戎,于1938年初参加了当地游击队,在岳阴社支应处当会计,后发现该武装不抗日,便又回到家乡。4月,经张仲甫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张敬焘领导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驻博山办事处(中共博山县委对外称呼),领到一支汉阳造长枪,担任办事员兼会计,随部队在博莱边一带打游击。期间,刘华南参加了岸堤山东军政干部学校第三期民运班的学习。回来后任中共博山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有时连饭也吃不上,晚上睡觉也没有铺盖。刘华南到四乡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年底,被推举参加了在沂水岸堤召开的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积极分子大会。 1939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召开“七大”的通知,为筹备“七大”会议,各地组织报告团向中央反映情况,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组成了“山东分局赴延安工作报告团”,刘华南被抽调参加。4月出发,历时半年时间,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行程数千里,于10月到达延安。曾先后受到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接见。到达延安,汇报完工作,刘华南被安排到 中央党校四十班学习。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和锻炼,他增强了政治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心。1941年4月,刘华南与中央分配到山东的干部一同组成“战地工作队”,由欧阳平带队,经陕北、晋北、晋东南、冀鲁等根据地,突破日军20道封锁线,800里敌战区,夜行昼宿,行程6000余里,历时一年多,到达了山东分局所在地滨海地区。 从1942年至1948年,刘华南在滨海地区沂沭河一带坚持战斗。历任山东分局巡视团副团长、莒南延边地区双减工作团副团长、莒南洙边区整理支部工作队队长、莒南县委(中心县)秘书、滨海三地委秘书科长、沿海工委宣传部长等职。期间,参加土改、复查、参军及整风、三查三整等运动;带领民兵参加了反顽战役、雪夜守龟山、棋盘山、甲子山战役等。 从1948年底到1965年,刘华南先是在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任组长,后在山东分局任机关党委书记、省直总党委副书记、省人委机关党委第三书记兼省人委副秘书长,后任省机关党委第二书记。1949年,参加治理黄河获三等功;1950年,被山东分局机关评为二等优良工作者;多次出席省党代会,并兼省纪律检察委员会常委。 1965年,省级机关党委撤销,刘华南要求到地方工作,省委任命他为临沂地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冲击。1973年,恢复地委副书记的职务。后历任地革委政治部副主任、沂沭河东调工程指挥部政委等职。1979年,刘华南调任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任。在省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主持省科协机关的全面工作,还被选为中国科协委员。期间,他恢复组建、发展省、地、县科协机构,开展学术活动,科普活动,筹建科技咨询机构。同时还试建公社、企业科协组织,使山东科技工作者之家初步健全,党与科技人员这一纽带作用得以初步发挥。1981年,当选为省社科联副主席、省文联委员。1983年9月离休后,热心于诸多社会活动,担任了山东老年大学学区主任,省老干部联络员、报告员。同时,还热衷于诗书画的研究,是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并任山东诗词学会、历山诗社常务理事、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在省内外书刊上发表诗作150余首,并多次获奖。与老伴王木兰合作出版了诗集《后春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