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萧 原名熙成。1906年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县吴花园村一半耕半读富裕家庭。7岁从父读书。14岁考入曲阜师范学校,在班里年龄最小,学业成绩最好。入校不久任学生会干事。在"五四"运动思想影响下,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科学等活动。1924年夏师范毕业后,经同乡介绍,到孔府家馆任英文教师。1925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此时,遵父母之命与一农家姑娘成婚,拜堂后三天毅然"叛逆"离家回校。学习期间,参加群新学会, 秘密阅读《共产主义ABC》、《夜未央》等油印书刊,并学习刻钢板、印传单、写文章,在京报副刊发表《白天与黑夜》。针对学校内外政治空气沉闷,志士仁人心里有话不能说,象炉灶有火喷不出来只能冒烟一样的形势,与曹未风、成启宇合力《烟囱》杂志。出刊到第10期时,被学校当局教唆打手捣毁,酿成"《烟囱》事件"。1931年夏毕业后,在青岛大学校长办公室任事务员,结识闻一多、洪深、老舍、王统照、孟超等,常定期聚会,各带小说、诗歌或散文,大家传阅、品评、议论。1935年,任济南乡村师范教务处主任兼国文教员。暑假期间回到青岛,与老舍、王统照、洪深、臧克家、王亚平等创办《避暑录话》。"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为使学生免遭军阀迫害,力主提前放假。 假期经常给学生发放油印信,鼓励学生在家乡多做宣传工作。1936年, 任莱阳乡村师范校长。1938年4月,长途跋涉到达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接受毛泽东"努力奋斗"的题词。11月,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抗日文艺工作组组长,赴长治一带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参与编辑《文艺突击》 ,并兼任中国女子大学教师。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府教育厅任中等教育科科长。 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泽东讲话,进一步确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1945年11月,任华北联合大学(驻张家口)中文系副主任。不久任东北大学(驻佳木斯)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学院副院长、副教务长。 1947年7月,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被选为文协委员、秘书长。1951年,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1954年春,调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编辑《文学》课本,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并负责《文艺学习》、《语文学习》诸刊物编辑出版工作。1956年10月,赴民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文化大革命"期间,对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党籍被"开除"无处交党费,就自制一红色口袋,每月按时将党费放人袋中,把向党的思想汇报写在小本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1981年10月11日访问英国。 随后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1982年8月10日病逝。一生作品200多篇, 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集子里;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萧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