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舜卿 原名刘华英。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县刘家封邱村。幼时常听父母讲述祖辈无钱读书,被豪富奚落为"庄户头"倍受欺侮,以及父亲参加"草把子事件"的故事,激起发奋读书,改变"庄户头"地位的壮志。从小学到中学均品学兼优,深得教师赞誉。在中学就读时期,正是中华大地被列强蹂躏,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岁月。为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崇拜孙中山,信仰三民主义,寄希望于国民革命。1928年北伐军入境,所见所闻使他很快看清了国民党的面目, 因此失望苦闷。1930年6月,因莱芜中学停办而辍学, 彷徨中走上教学之路。 期间,阅读鲁迅、高尔基文学作品和《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列宁主义问题》等马列著作,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各省开展游击战争, 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情况,看到国家和民族曙光。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艰险环境中,为发展党的组织,积蓄革命力量而奔走,先后在下水河、景家镇、蔡家镇、片家镇发展党、团员,建起党、团组织。1935年刘、周叛变之后,他接受组织决定,就地隐蔽坚持工作。1936年下半年,受中共山东省委指派,担起恢复和发展党组织的联络任务。"七七事变"后,走乡串村宣传发动青壮年参加抗日。1938年1月参加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7月,受组织派遣到进步人士梁竹航为县长的莱芜县政府工作,正确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行合理负担,统筹抗日给养,减轻群众负担。11月,该县政府解体后,历任县青年救国团主办的《抗日青年》编辑、中共泰山特委秘书长、莱芜县民主政府秘书兼党组书记、莱东县委书记兼行署主任及县大队政委、莱芜(北)县长等职,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根据地不遗余力地工作。1939年冬,家庭3次遭敌洗劫,年迈父母被迫带领老小离家乞讨。父亲饥寒交加、担惊受怕成疾死于荒山野沟。1942年,逃难至山区的家属又被日伪军捕去作人质。舜卿不但不为所动,反而增强了对敌人的仇恨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同年冬,抗日根据地被日伪军蚕食、分割,斗争进入最艰苦阶段。刘伯戈乘机写信劝舜卿"改邪归正",舜卿立即报告组织,并气愤地说: "多年的冤家竟敢太岁头上来动土,不和他斗到底决不罢休!"后来,一同族兄弟被刘伯戈委任为乡长,作恶多端,被民主政府捉拿归案,其家属、亲友多次找舜卿求请,但舜卿执法如山,依法将其处决。抗战胜利后, 相继任泰山区专员公署副专员、专员职务。1946年6月兼任泰山区支前副司令, 亲临现场, 指挥民工克服重重困难,从渤海区运输军粮支援鲁南和莱芜战役。1950年后,任中共泰安地委副书记、书记。1954年,调任鞍山市土建公司党委书记,继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纪检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历来能上能下,从不计较个人地位待遇。组织上给他配备了汽车他不坐,经常步行上班,出发也多是骑自行车。1965年,身患严重心血管病,血压220/170毫米汞柱。医生建议住院休养,他仍揣着诊断书下农村蹲点。"文革"开始后,"造反派"逼他罢掉某人的官,批物批钱,他宁肯自己皮肉受苦,也未违心答应。后来,被"造反派"诬陷为"叛徒"、"走资派",抄家封门,全家老小被赶出去。激愤之下,病情日益加重。1969年,去沈阳开会期间突发脑溢血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