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昂同志,1927年5月29日出生于龙口市东莱街道打线徐家村一个革命家庭。父亲陈文其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在父亲的影响下,1938年11岁的陈志昂即投身革命队伍,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后改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少年先锋队。1939年初,入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后改为抗大支校)学习,并先后加入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及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又入鲁迅艺术学校戏剧音乐系学习。194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胶东《大众报》编辑部工作,先后任国际版及副刊见习编辑、助理编辑,同时学习写作。1942年调大众剧团任编辑兼合唱指挥,指挥演出了《农村曲》、《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并开始音乐创作,写出《敌区同胞快奋起》、《骑兵进行曲》等歌曲。1943年调前线剧团(后改为胶东文协文工团)任音乐组长,创作了《击溃反共派的进攻》、《缝衣曲》等歌曲。1944年调文协研究部,专职研究创作,创作了组歌《黄海行》(共七曲)、《高平路民兵歌》等。同时发表抒情诗《风啊……》、《牧歌》,引起了广泛关注。同年8月起先后到郭城实验区、牙前实验县深入生活。其间创作了长诗《古冢的秘密》、《最初的吻》,歌曲《民兵战歌》、《红军打下了柏林城》、《太阳红满天》等。1945年大反攻时,参加前线记者团,随军向青岛挺进。其间创作了《我们是反攻的主力军》、《大军挺进曲》、《我们的家乡解放了》等歌曲。年底到胶东区委党校学习后,又创作了流传甚广的《解放之歌》(《解放区的歌声》)、《歌颂毛泽东》、《海阳的铁西瓜》等歌曲及抒情长诗《七月的歌颂》等。1946年8月结业后,回胶东文协,在编辑部任记者。不久,下乡参加土地改革,年底编辑部划归新华书店,任编辑。1947年初去东海区深入生活,被地委安排到东海中学教了一年音乐和语文。年底,回到胶东文协,历任文工团教员、副团长、书记。其间创作了大歌剧《农公泊》的音乐。1950年全团编入军委空政文工团,历任创作室主任、团长助理、艺术指导,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春雷》,歌剧《打击侵略者》、《风雪的夜晚》,舞剧《在森林中》,歌曲《志愿军航空兵战歌》、《歌唱空战英雄》、《毛泽东的旗帜迎风飘扬》、《中朝友谊林》、《大家一起挂红花》、《祖国,我们日夜保卫你》,无伴奏合唱《山歌》、《雁》、《陕北红军进行曲》等。1957年,错划为右派,下放山西劳动改造。其后,先后在山西实验剧院、山西戏剧创作室、太原歌舞团任编导。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如长诗《奔腾的激流》,剧本《绿衣传》、《血海深仇》、《针锋相对》,歌曲《一心把塞北变江南》、《永远晴朗的天空》、《啊,黑妈妈》、《爱梅西亚》、《柔巴依》、《春兰出嫁》、《太行山歌》、《山格弯弯里》、《运动员进行曲》、《南方来信》、《太行红旗颂》及包括34首歌曲的《毛泽东诗词大合唱》,同时还参加了集体创作的大歌舞《太行人》、《焦裕禄》及《当代愚公谱新篇》等。 1979年落实政策后,调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副台长。1983年10月,调中央电视台任文艺部主任、台长助理、文艺指导、高级编辑。其间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歌曲《伟大的祖国》、《万岁!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团结起来.为着中华的振兴》、《向四化进军》、《我爱知识的海洋》、《我愿是一滴水》、《小小蒲公英》、《大海之歌》、《耕海牧渔之歌》,其作品曾先后录制成专辑,于 1988、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陈志昂在文学、音乐方面均有所建树,先后出版了抒情诗集《竖琴》,叙事诗集《春雷》,诗选《草间集》,散文选《边缘集》,声乐作品选集《解放之歌》,电视评论集《审美文化与电视艺术》,文学评论集《苑外文谈》,音乐评论集《观乐偶谈》,他所著的《抗战音乐史》填补了音乐史学的一个空白。他还主编了《电视艺术通论》、《中国电视艺术通史》、《胶东解放区歌曲选》、《贺敬之词作歌曲集》,并主编了“电视艺术丛书”(已出版七种)。 由于他在各方面的贡献,陈志昂先后被选(聘)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委员、特邀研究员,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人民音乐》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中流》杂志编委、副主编。